第8章 3代單傳(1 / 1)

父輩那些事 劉若回 4803 字 2024-03-16

小時候看電視的時候,電視劇經常會遇到這樣的臺詞:我家三代單傳。   這句臺詞就好像是各大電視劇約好的一樣,不管是富裕家庭還是貧窮家庭,每當裡麵的人物角色介紹家世的時候,動不動就搬出來這一句臺詞,尤其是古裝劇。   由於聽多了,於是我從小就對這句爛透的臺詞麻木了,甚至當角色還沒開口,將要開口的時候,我就知道他下一句是要說出這句臺詞了。   由於對電視劇的這種扯淡行為表示很無語,所以我從小對“三代單傳”這句詞語原本的概念就忽視了。   直到近幾年,每當清明拜山的時候,我才逐漸意識到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就是。   同樣是祭祖。   大家都是親房子叔,進山拜各自的老太公的時候,人家常常都是二三十人的隊伍,挑羅挑擔,前呼後擁,熱熱鬧鬧。   而反觀我們這邊,通常都是幾個人的隊伍,十人未滿,挑羅挑擔用不上,手提一個袋子搞定,跟別的隊伍一比較,這拜山的陣勢相差好大。   都是同樣的時代背景,都是一樣的出門在外工作,都是節假日有的回家有的不回家。   都同處一個時代。   但拜山的隊伍人數差別好大。   記得又是一年祭祖,在2020年的清明,我們拜老老老太公,我們這邊的隊伍依舊還是那幾個人。   但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十幾二十人的隊伍,甚至有一支三十幾人的隊伍,浩浩蕩蕩跟我們在半山上相遇而過。   我忍不住贊道:“哇,他們的人真多。”   我父親感慨道:“沒辦法比的,我們家祖上三代單傳,所以不管是拜哪個太公,老太公還是老老太公,其實都還是我們這些人。”   於是到這時,我才明白我們這一脈的人丁為什麼不多。   原來是三代單傳。   三代單傳?   多麼熟悉的詞語。   這不就是在電視劇裡經常聽到的臺詞嗎?   沒想到,這真實的發生在我們家身上?   於是從此我對三代單傳這個詞就有了深刻的意識。   加上現在有了族譜,一番查閱。   我們家祖上果然是經歷三代單傳。   16世,17世,18世,這三世都是單兄弟。   在古代,小孩的養活率是比現在要低很多的,所以三代單傳絕對是一件非常高危的事,稍有差池,就後繼無人了,並不是像從口中說出來那麼輕巧。   從族譜上看,我們老劉家在明清兩朝,大多數都是平凡普通的家庭,偶爾有一兩代的人日子過得頗有富餘,兒多,妾多。   在古代是一妻多妾是合法的,富人家納妾多生兒子繁育後代是社會常態,如果一個家能連續三代都單傳的話,那麼可以斷定這是一個沒落的窮苦人家。   隻有窮苦人家,人丁才興旺不起來。   比如我家。   我13世太公是我們老劉家後人們一致認為是最後一代生活比較富裕的人,是個小財主,生財有道,生活頗為富足,家中有妻有妾,一共生養了五個兒子,並在乾隆年間始建自家圍龍屋,壩尾村就是這麼來的,13世太公注重子女的教育,把先生請進家裡教書授業。   古代教育有兩種,一是進學堂,二是請先生進家裡。   學堂是書生自己開設的學校,就是私塾,我們這邊不稱呼私塾,稱呼學堂,普遍來說,學堂就隻有書生一個老師,學堂對外招生,學員比較多,學費比較便宜,生活條件過得去的人家就會把自己兒子送進學堂接受教育。   另一種請先生進家裡教書授業,這是要昂貴一些的,能把先生請進家裡來的都是大戶,同時也是地位的象征,但這不一定是在炫耀地位,因為古代的女子是不能進學堂的,女子要讀書,就隻能請先生進家裡,所以那些大戶人家請先生來家裡授業,主要還是讓自己女兒也跟著一起讀書。   我14世太公有個強悍的爹,生活自然差不了,14世太公生了四個兒子,雖然沒有他爹那麼強悍把先生請進家門,但14世太公好歹把他四個兒子都送進了學堂,但四個兒子中有一個兒子不愛學習,按照先生的話就是不可教。   我15世太公就是那個不愛學習,不可教的學生,雖娶妻生子,但貪玩成性,據說15世太公崇尚世外桃源,喜歡荒野求生,有一次他自己跑進深山體驗了一把一個多月的與世隔離的生活,我15世太公生了一個兒子,但沒能把兒子送進學堂。   到了我16世太公這裡,我家的家境在此時已經回歸到了普通水平,我16世太公是單兄弟,家裡就他一個兒子,守著家裡的幾畝田地,馬馬虎虎維持生計,但他不甘於現狀,人頗具聰慧,人雖沒上過學,但認得幾個大字,喜歡鉆研買賣,據說算盤打的很精,合著眼劈裡啪啦也不會算錯一個數,欲重振祖業,不料遇事不順,幾經買賣,幾經虧損,導致日子進一步艱難,但我16世太公仍抱著一腔熱血,最終在同治年間又欠了一些債,於是變賣家裡的田地,從此一蹶不振,在周遭人麵前也抬不起頭,不久鬱鬱而終。   所以。   到了我17世太公這裡,我家就家徒四壁,僅剩幾分田地。   話說我17世太公僅靠自家這幾分田地是完全沒辦法生存的,我17世太公就盡可能的去租一些地來耕種。   租地耕種,除去田稅,都是五五分賬,不要以為五五分賬你會覺得剝削的很慘,你首先要知道,在我們這個小地方,田地稀缺,大多數的家庭都沒田地可出租,你就是拿個招牌寫個求剝削都沒人理你。   隻有一些田地確實比較多,耕種不過來的人家才會考慮出租一部分。   我們這地方偏僻,七分山二分地一分水,很難出地主。   有些鄉紳的田地確實會比較多一些,但他們的田地絕大部分也是優先租給他們的族親。   所以租地其實租不了多少,一個小地方,田地就那麼多,搶著租地的人也多,有些人家即使自家還在吃著去年的餘糧,也照樣積極租地耕種,誰也不會嫌糧食多。   根據我家口口相傳的原話是我家17世太公租到了人家兩塊地來維持生活。   所以我17世太公租不了多少地,估計自最多就租來了兩畝,那時候的產量沒有現在高,一畝地可能就產三幾百斤的水稻,五五分賬後,剛好夠養活。   如果想要有其他收入,補充家用,就要想其他辦法。   除了租地耕種之外,剩餘的時間,我17世太公就很勤快的到處幫人做農活,幫人挖池塘,建房子,搬運什麼的,小鎮的人都知道我17世太公人老實本分,隻求一口飯,絕不會貪圖其他物件,而且乾活也是真賣力,以致後來家裡要辦什麼事,都事先跟我17世太公打招呼約好哪天哪天來幫忙,我太公這個老好人的口碑也逐漸打開了,成了小鎮的短工專業戶,原名錦光,人稱老實光。   但即使是這樣勤快,我17世太公,一年下來,家裡也沒有多少剩餘,主要是家裡沒有自己的田地,存不住糧,除了自己用需,其他一窮二白。   像我17世太公家裡這樣的條件,在那時是娶不到老婆的,女子是不會嫁給家裡沒有固定田產的。   即使水田不多,但起碼得也要在山腳下有一片旱地種個番薯填填肚子,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不然嫁過去挨餓。   寧願給富人做小妾,也不會給窮人做正妻。   而我17世太公這,除了圍龍屋的一間黃泥瓦房,一間柴房,其他就什麼都沒了,別說黃花閨女,寡婦都不願意進門。   加上我17世太公大字不識一個,人老實巴交,不會說漂亮話,不會討女子歡心。   所以想娶老婆,無疑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於是我17世太公就一直打著光棍,看著身邊的同齡人,老早的娶妻生兒,而且有的兒子長大又娶妻生兒了。   我17世太公羨慕不已。   想想他這輩子不知道幫人做了多少婚宴,多少滿月席,看著一對對新人入洞房,看著一個個新生兒項上戴上長命鎖,看著身邊的同齡人有的都已經做上爺爺了,自己也快50歲了,道光二十二年出生,經歷鹹豐,同治,到現在的光緒,皇帝都換了4個,自己也是黃泥淹到腰的人了,還是孑然一身。   人到半百,娶妻更是無望,常年以來,不論是平時還是節日,家裡始終是冷冷清清,這滋味著實是不好受。   正當身邊所有人都認為我17世太公這輩子是要孤獨終老的時候。   正當我17世太公自己都認為他這輩子注定是要孤獨終老的時候。   命運卻悄悄發生了一個轉變。   這個轉變,令鎮上所有的人都始料未及,宛如從天而降的奇事。   這件奇事就是我年過半百的17世太公突然就有了一個漂亮的老婆。   事情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