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七年八月。(1891年) 沈氏順利在圍龍屋產下一名男嬰。 接生的是圍龍屋的老嬸。 我17世太公雖然是第一次做父親,沒什麼經驗。 但好在一直有老嬸老媽子的指引。 我17世太公按照吩咐,早準備好了基本的東西,米粉,粟米粉,一壇黃酒,幾隻母雞。 米粉是大米磨成的粉,把水燒開,加入米粉,一邊攪拌一邊煮,很快變成羹,羹是嬰兒除了奶之外的最主要的食物,是我們這邊的傳統喂養方式,嬰兒出生半天後就可以喂羹,我也是這麼喂大的,但現在新時代的來臨,隨著奶粉的普及,很少有人給嬰兒喂羹了,羹被奶粉替代了,或者奶粉為主,羹為輔。 煮羹的時候,可以適當加一些粟米粉。 羹的喂養時間並沒有固定,看嬰兒喜好,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或以上。 黃酒,母雞。 這是做黃酒雞的主料。 黃酒雞是我們這邊婦女坐月子一定要的。 黃酒雞的做法是,雞切成塊,放多些老薑,在鍋裡熱炒,直至炒熟,然後撈起,裝進煲具裡加水煮開,再用小火煮半個小時,最後加入1-2碗黃酒,煮開即關火,蓋上蓋子靜待一小時。 一小時後就可以開吃了。 製作黃酒雞的過程是不用放鹽的。 黃酒雞即是湯也是菜,通常跟米飯一起食用。 據說這黃酒雞是滋補氣血的佳品,從古流傳下來,黃酒雞不僅僅是婦女坐月子的專享,但凡血氣虛弱的人,不論男女老少,也可以做來吃。 這黃酒雞一直流傳到今天。 今天的我們這邊的婦女坐月子,也是一樣的吃黃酒雞。 由於我們這邊坐月子都是黃酒雞,黃酒雖然酒精度低,混入雞湯,更是稀釋,但黃酒畢竟是酒,所以,我們這邊的婦女在坐月子期間都是滿臉紅潤潤的,顯得氣色很好。 這會沈氏躺在床上,臉色紅潤,似微醉又不似微醉。 我17世太公小心翼翼,開心的抱著他兒子道:“老天待我不薄,我們老劉家有後了。” 17世太公向沈氏道:“真是辛苦你了。” 沈氏笑道:“哪的話,這不也是我兒子嘛。” 我17世太公道:“我們家這孩子叫什麼名字啊?” 沈氏想了想道:“叫石魁吧。” 我17世太公道:“石魁?好,好,我兒子就叫石魁。” 我17世太公當初肯定是不知道這名字的含義,但他妻子說了,他就隻管按照妻子的說的做就是了。 自此我17世太公就開始了一家三口的生活。 我17世太公是個目不識字的人。 祖上好幾代也沒出過讀書人。 17世太公家裡並不富裕,雖然生養了一個兒子,但是要送兒子去學堂讀書還是沒這個能力。 但命運似乎就是挺眷顧我17世太公。 因為妻子沈氏會讀書識字。 所以教育兒子的任務,沈氏就攬下了。 那時候是用毛筆寫字。 筆墨雖然不貴,但紙張貴。 毛筆練字,紙張可是一張一張的消耗,用紙張練字,可不是一般家庭能消耗得起的,地主家也舍不得這麼消耗。 不像今天,十塊錢就可以買一大堆舊報紙。 但在古代,窮人能寒窗苦讀,肯定是有一個很好很普及的方法的。 那就是芭蕉葉。 芭蕉葉真的是毛筆練字最好,最天然,還不用錢的東西。 芭蕉葉又大又寬,質地順滑,寫字的手感好,而且重要的是可以重復利用,筆墨在寫在芭蕉葉上,用抹布一擦就乾凈了,接著寫。 所以,在古代練字,除非地方不長芭蕉樹,不然窮人富人都會栽種芭蕉樹,用芭蕉葉做日常練字,這也就是為什麼芭蕉樹在中國種植這麼廣泛,老房子的屋前屋後都有芭蕉樹。 在孩子六七歲的時候,沈氏就開始教她孩子識字練字,簡單的算術。 據說石魁小時候經常不願意寫字,又哭又鬧,因為對於一個六七歲的小孩,用毛筆寫字實在是太麻煩了,大家都在外麵玩泥巴,為什麼非要讓他寫字,而沈氏又是柔性子,根本不會嚴厲對待孩子。 左哄右哄都哄不好的時候。 這時候,沈氏使一個眼神,我17世太公扮演的狠人角色就要上場了。 我17世太公惡狠狠的對他兒子放話:“在我乾活回到家,我就要看到你在芭蕉葉上寫滿了字,不然你就要挨我揍。” 丈夫做惡人。 妻子做好人。 沈氏就對孩子安慰的道:“快寫吧,阿媽好好教你,你寫完就不會挨揍了,你寫完就可以出去玩了。” 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 他們的孩子石魁逐漸長大。 石魁便是18世,我的太公。 我17世太婆沈小妹,具體是哪裡人,家中因而何變故流浪至此,一直以來都是迷。 我倒覺得我17世太公肯定是知道真相的。 隻不過我這17世太公是個寵妻狂魔,沈小妹讓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沈小妹吩咐他不要告訴任何人,他也就真不告訴任何人了。 所以我們這些後人也就真不知道了,沈小妹的身世就此成了謎。 不過關於沈小妹的留下來的其他傳說還是有的。 比如沈小妹如果坐下來,她雙腿一定是並攏的。 沈小妹吃飯,不管餓不餓,她一定不會狼吞虎咽。 沈小妹不管遇到多好笑的事,她一定不會敞開了的開懷大笑,都是掩笑。 沈小妹是絕對不會隨地吐痰的,她也不會讓家人在屋裡頭往地上吐一口痰。 如此等等。 我們後人還知道沈小妹的這一路流浪並不容易,為了自保,她往自己身上抹了糞,就是要發臭讓人不得近,自始至終她手上都有一根磨得尖尖的銀發簪,沈小妹說,她老早想好了,如果不幸遇到歹人,她就用這根發簪往結束自己。 沈小妹說這一路上,也曾有人示意要把她帶回家,她始終沒有答應,後來遇到我17世太公,一方麵是她真的走不動了,又累又餓,一雙纏足的腳走路越發疼痛,眼看天氣也要變涼了,往後的日子會越來越艱苦,一方麵是她的直覺告訴她眼前的這個男人很淳樸。 所以就跟我17世太公回家了。 至於回家之後會怎樣,她也是走一步算一步。 最終,沈小妹跟我淳樸的17世太公走到一起。 其實,在那個時候,對於沈小妹來說,她似乎也沒有更多的選擇,試問哪個女子不想找個相貌堂堂年輕有為的男子,但現實總是沒有十全十美。 我17世太公雖然人老家貧,但人真誠啊。 對於沈小妹來說,她是倒貼了一把。 但對於我們老劉家來說,沈小妹的到來,無疑是一種天大的恩賜。 沒有沈小妹,就沒有我們這些後輩,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沒有沈小妹也就沒有今天的我。 我們家族的後輩們對沈氏是抱有很重的感激之情的,沈氏擁有特殊地位。 我父親說。 在我父親年輕的時候,我們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商議祖墳的事,有人提出,從15世開始,把所有的祖墳都遷到一處,做成一墓多碑的樣式,這樣的話,祭祖方便,也容易讓後人記住位置,不然的話,過不了一兩代,怕是後代們連祖墳都找不著了。 商量遷移祖墳,討論過程並不復雜,全因家族人少,15世後麵連續三代單傳,所以商議祖墳,我父親說,當年桌上,老壯男丁聚在一起才十個。 但如果是14世就不行了,14世太公生了4個兒子,14世是村裡很多人共同的太公。 所以我們家族隻能商議15世。 關於祖墳合一處這個建議,最終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於是按計劃辦理。 但當要遷動沈氏墳墓的時候,大家都猶豫了。 想到沈氏讓老劉家起死回生有莫大的功勞,眾人思來想去,最後決定還是不打擾為好。 於是。 除了沈氏,其他祖墳都遷到了一處。 這是我們家族當年做出來的決定,到現在已經過去很多年了。 從遷墳一事可以看出後輩們心中對沈氏的敬仰,不敢輕舉妄動。 但我總覺得,,,,,, 額,,那個,,,,,, 按照現在流行的網絡調侃用語就是:你們清高,你們厲害,你們把我剩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