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關於農忙(1 / 1)

父輩那些事 劉若回 8270 字 2024-03-16

關於農忙。(以下出現的月份都是按農歷月份)   農忙是指農民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我國地域遼闊,每個地區的農忙時間不一樣,中原那邊的農忙大多是五月上旬,對應的節氣大約是芒種,我這邊是嶺南地區,農忙時間是六月上旬,對應的節氣大約是小暑。   種水稻大概有以下幾個順序,下麵的內容是按照我們這邊的一年兩季的,自古以來的水稻耕種文化。   古人最先是按節氣來耕種的,後來隨著農歷的完善,能對應四季,我們這邊也就習慣按農歷耕種,什麼月份當種什麼作物,早已形成固定的耕種時間,下麵的耕種時間以月份為主,同時附上節氣供大家參考。   1:播種。(驚蟄)   二月初,我們這邊就開始播種了,以前用的是自家留下來的稻穀種,但現在的稻穀種絕大部分都是買的,並不是自家留下的穀種,在鎮政府或者經過鎮政府審核的農店買,這買來的穀種就是雜交稻種,產量確實是要高,我們這邊的穀種價格,2000年是15元一斤,2023年是40元一斤,一畝地要用3斤穀種,改革開放後,用雜交水稻,一畝水稻的收成普遍是1000-1200斤,我小時候,我家就兩畝水稻,那個產量,我們一家六口,每年都吃不完,我家常年養雞,有個別年還養豬,就是隔個兩三年餘糧積壓的有點多了,就養豬來消耗,自家有地,養豬養雞的成本比較低,因為有米糠。   這裡說下人的糧食消耗,按一人一日三餐,每餐兩碗飯計算,一人一天需要1斤米,一年需要365斤米。   在水田裡灑下穀種,穀種逐漸生長為秧苗,這時候的秧苗是密集生長的,看起來就像一片嫩綠的草原一樣,秧苗的成長期大約25-30天,成長期達到了就可以用來插秧了。   2:插秧。(穀雨)   三月初,就把秧苗收上來,然後井井有序的分插在準備好的水田裡,這時候要注意每顆秧苗的空間,每個秧苗之間要有間隔,大概成人一拃的距離。(拃音同閘,意思是拇指到中指撐開的距離。)   插秧不久後,快到十天的樣子,就要施肥,我小時候,大約2000年左右,這們邊給水稻施肥,用農家肥的還很多,農家肥就是從旱廁淘來人糞,或者從豬圈淘來豬糞,施入水田中,這農家肥剛施入田的時候,確實是糞味漫天,不論哪裡吹來的風,風中都是帶臭味,讓人無處可躲,不過來得快,去的也快,沒幾天臭味就消失了。   3:收割,犁地,耙地,插新秧。(小暑)   五月底六月初,在這段時間裡,要完成一係列的農事。   收割:把成熟的稻穀收割。   犁地:用犁把泥土翻起來,田地多的養牛犁地,田地少的用人力。   耙地:就是用耙把泥土進一步弄碎,我們這邊種的是水稻,要引水入田,用耙把泥土耙成泥漿。   插新秧:接著插新的秧苗,進行第二季水稻。(這第二季的新秧苗,要提前一個月準備好,參考播種。)   4:收割。(秋分)   八月底九月初,這第二季的稻穀也成熟了,秋季水稻成熟收割。   從上麵可以看出。   五月底六月初,是我們這邊一年當中農耕最忙的時候,既要收割又要插秧,這一時期,我們就叫農忙。   1999年左右,我們小鎮興起了去珠三角大城市找工作的熱潮,陸陸續續有很多的年輕人在外工作做生意,但到了農忙時候,有不少年輕人都趕回來幫父母耕種,把農忙的工作做好,一家老小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農忙期間。   時間緊促,這一時期的勞動量是最大的,通常要在20天內完成農事。   收割稻子,犁地,耙地,插新秧。   與此同時,收割上來的稻穀也要趕緊處理。   要即時打穀。   打穀就是把穀從禾上分離出來。   方法簡單粗暴,就是摔打稻子。   打穀也並不需要什麼工具,在地上鋪上一塊大布,在布上放置一把梯子,把梯子墊高,然後雙手抓一把稻往梯子上摔打,穀粒就會從稻上脫下來掉落到布上。   (附:那種腳踏型脫穀機,是八十年代開始全國才普及的,以前脫穀都是靠打穀,我父母小時候,他們的生產隊用的還是打穀這個古傳方法,到我小時候,90年代,我這邊的農村就普及腳踏型脫穀機了。)   稻子經過打穀。   把穀粒收集起來。   曬乾。   在太陽下暴曬幾天,把水分曬乾。   一定要曬乾。   不曬乾的話,穀粒很容易發芽的,不能保存,而且不曬乾的穀,也沒辦法進行下一步操作。   穀粒曬乾以後,可以先存放起來,曬好的稻穀存個兩三年沒問題。   然後,等有時間了,或者要食用了,就進行下一步操作,脫穀殼。   脫穀殼要用到礱(音同隆)。   也叫米礱,土礱,礱子。   礱是我國古代農耕文明非常偉大的發明,據說最少在漢朝就有礱了。   礱是專門給稻穀去殼的用具,形同磨,使用方法也跟磨一樣,但功能不同於磨,米礱的構造主要是黃泥跟木材,材質比較軟,所以礱隻會磨去穀殼,並不會把米磨成粉。   稻穀經過礱破穀出殼,然後出來的米是跟穀殼混在一起的。   很顯然,下一步,就是要把大米跟穀殼分開。   這時候就要用到穀風車。   穀風車也稱扇車。   跟礱一樣,也是最少在漢朝就有的器具。   穀風車的原理簡單,就是利用扇出來的強風把穀殼吹去。   穀風車裝有一個手搖輪型木扇裝置,這木扇裝置有好幾片扇葉,扇出來的風很大,風力一點都不遜於現在的電風扇。   穀風車頂上放置一個鬥,這個鬥可以一次性可以裝幾十斤的稻穀,然後這個鬥的下方有個開關,人一邊搖風扇,一邊控製開關,讓稻穀慢慢瀉下。   米粒重會直接落下,而穀殼輕會被大風吹去。   從古以來,我這邊就是這麼的農耕文化,時到今日,很多農村地區,仍然可以看到這些保存下來的古老的農耕器具,礱,穀風車,犁,耙,牛軛。(軛音同厄,指套在牛頸上的曲木,牛要犁地耙地的時候,要搭配牛軛來使用。)   礱我小時候沒親自使用過,我們家碾米都是拿到街上的碾米店用機器碾米,但是我看到有人用礱,礱能破穀出殼,但效率跟機器比不了,100斤稻穀,用礱恐怕最少要一個小時才能磨完,出來的是米殼混合,還需另花時間用穀風車分離,但100斤的稻穀放到機器碾的話,效率很快的,3分鐘搞定,而且機器碾出來的直接就是白花花的大米,已經跟穀殼分離好了。   可見傳統農耕效率跟現代農耕效率的差距有多大。   這裡說個數據,100斤稻穀通常能出70斤精米,或者75斤糙米。   礱碾出來的大米是偏黃色的,俗稱糙米,糙米口感比較粗糙,營養比較全麵,礱分離出來的穀殼也比較完整,穀殼不會粉碎。   機器碾出來的大米是白色的,俗稱精米,穀殼經機器已粉碎成粉,精米口感好,目前已成社會主流。精米並不是現代產物,古代就有,古稱細米,古代一些富人為了口感研磨細米食用,不過絕大部分的百姓一直以來吃的都是糙米,我國精米的普及是在80年代改革開放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機械化普及,才全麵主流精米。   至於穀風車,這個我就熟悉了。   我小時候常用,穀風車是從鄰居家借來的,這架穀風車通體都是木頭,卯榫結構。我們家把稻穀曬乾,要存放起來的時候,在存放之前,我的母親會借來穀風車把稻穀吹一遍,把臟東西,灰塵,等雜質吹去,剩下的乾凈的稻穀就用袋子裝起來存放好。   我記憶尤深的是,穀風車對於我這個小孩來說雖然搖起來挺吃力,但風力確實很大,吹得呼呼響。   關於耕田。   耕田,我小時候是深有體會。   四個字,的確辛苦。   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是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牛。   但我這邊家裡養牛來耕田的人好少。   我們這個小鎮的絕大部分的家庭,像我家這樣,家裡就二三畝地,多不多少不少,很尷尬,養牛別想,絕對養不起,而且想著二三畝地,也不需要牛。   那會還沒普及犁地的拖拉機。   所以那時候我們這邊十之八九的家庭,耕地都是全靠人力。   雖然是2000年,但耕作方式宛如古代。   人力收割稻子,人力犁地,人力耙地,人力插秧,人力施肥。   科技帶給我們這個小鎮最大改變的農耕設備,恐怕就是家家戶戶都有的一臺腳踏型打穀機。   所以耕田真的是很辛苦,隻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沒有經歷過的體會不了。   我們小鎮的這種無限接近傳統的耕田方式,從我記事起,一直到2003年我17歲初三畢業都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我對耕田的辛苦是深有體會。   辛苦辛苦還是辛苦。   2010年後,雖然我們小鎮出現了小型的農耕機,耕田能減輕很多人力,但我們小鎮的很多人家逐漸不耕水稻了,主要是生活條件好,收入高,米價不貴,直接買就行,就把水田做了菜地,種上了各種青菜,或者稻田被人承包,用農耕機耕種,所以我小時候那種各家各戶下田種水稻的熱鬧場麵,目前是看不到了,我們小鎮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一代,雖然長在農村,但大部分都沒種過水稻。   回想當年六月農忙。   這時學校剛好已經放了暑假。   全家大小都下地乾活,每個人都曬得烏漆嘛黑。   先是在田裡收割水稻,然後把水稻搬運回家裡打穀,因為水田都有水,是濕的,所以不能在稻田裡打穀,要把收割的稻子搬運回家,這稻子水分大,很重,大人用肩挑,挑的比較多,小孩就背一小捆,或者肩挑兩小捆,然後就這樣來來回回把稻子搬回家,光搬運稻子都累趴了,回到家喝口水,休息一會,接著用腳踏脫穀機脫穀,使用脫穀機的主力當然是大人,小孩主要給大人遞上一束稻子,或者在邊上幫大人腳踩脫穀機,大家一起把今天收割的稻子打完,裝好稻穀。   第二天早上早早起來,先把昨天打好的稻穀晾曬一下,然後接著乾活,直到把稻子收割完了,打穀打完了。   接下來也沒得閑。   要犁地耙地。   犁地耙地是指牛的耕田方法。   我們大部分人家都沒有牛,就用人力代替,拎著鋤頭,去水田裡掄起鋤頭,一下一下的鋤地。用鋤頭把稻根,泥土翻起來,然後用腳把稻根踩下去,把翻起來的泥塊踩碎成泥漿,多踩幾下,讓稻根徹底埋進泥漿裡,一定要把稻田踩成泥漿,這樣才能插秧。   一般情況下,都是大人用鋤頭把稻根,泥土翻起來,然後小孩子們負責腳踩。   這種全靠人力鋤地腳踩泥漿的耕田方式的效率是很慢的,我們家這二畝地需要全家出動用好幾天才能耕好。   也有一小部分人不想人力耕田,實在太累了,就會請人用牛來犁地,請那些住在山腳下,有牛的人家來幫忙,那會犁一畝地的價格是50元,用牛犁地效率高很多,用不了一個上午,就能把一畝地給你耕好。   牛犁地在當年對於我們這些小孩子們來說是比較稀奇的事情,通常有牛犁地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子就喜歡站在旁邊看牛犁地,看的津津有味。   印象很深的是,水牛真的好大,龐然大物,這種龐大的壓迫感跟在電視上看,或者在遠處看水牛,感覺是不一樣的,隻有挨近處看才能親身體會到水牛原來這麼大,牛蹄子打在路麵上真的是咚咚響。   但大部分人都沒請牛犁地,主要是地多不多少不少,就二畝地,大人們就當帶小孩子們體驗人生,所以都是全家出動,耕田全靠人力。   而且那個時候小鎮的豬肉是4-5元一斤,50元可以買十斤肉,大人們也不大舍得用這錢去請人犁地。   辛苦是辛苦。   但那個場麵同時也非常熱鬧的,是今天已經看不到的勞作場麵。   試想,一眼望去,一大片的水田,三三兩兩,隨處有耕田的人群,各家各戶的人都在耕耘。   天氣好的話,會覺得這種勞動的畫麵真的挺美,午後時分,太陽不大不小,夏風徐徐,大人們一邊乾活,一邊聊家常,聊得不亦樂乎,小孩子們有的在玩,拿泥巴開心的互相扔來讓去,但如果眼看烏雲來了,天色漸漸暗下來了,那麼大家就著急了,在田地裡乾活的人們就會慌忙丟下鋤頭急急忙忙的各自跑回家。   全因那在家晾曬的稻穀。   關於歷法節氣。   公歷:太陽歷,陽歷,是現在世界大部分國家使用的歷法,源自於西方以太陽為參照物製定的歷法。   公歷就不多說啦,大家都熟悉,以下說下我國傳統的歷法。   我國傳統的歷法發展復雜,這裡簡而易懂的介紹下。   古人稱陽為太陽,月為太陰,所以就產生了太陽歷,太陰歷。   太陽歷:陽歷,這是我國古代的陽歷,以太陽為參照物的歷法,這種歷法能準確對應四季變化,誕生了著名的二十四節氣,陽歷主要用作耕種。   太陰歷:陰歷,以月亮為參照物製定的歷法,根據文獻記載,陰歷最早出現在夏朝,稱為夏歷。陰歷缺點明顯,不能應對太陽對地球的四季變化,過不了多久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對農耕也起不了作用,陰歷主要用作紀年。   農歷:陰陽合歷,把陰陽兩歷結合起來的非常復雜的歷法。農歷是以陰歷為基礎,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融合陽歷,既參照月亮又參照太陽,既可以紀年又可以對應四季變化,百姓完全可以按歷耕種,復雜的農歷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經過幾千年不斷完善而來的。   我國在夏朝就誕生了陰歷,陽歷,商朝把陰陽兩歷結合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陰陽歷,然後經過後世不斷完善,就成了今天使用的農歷,農歷每個朝代的稱呼不盡相同,商朝殷歷,漢朝太初歷,唐朝太衍歷,元朝授時歷,明朝大統歷,清朝時憲歷。   在民間,農歷長期以來的稱呼是皇歷,古代的歷法不管如何修改,名字如何變,反正最後都是隻能由皇帝頒布實施,以示天下一統,所以人們稱之為“皇歷”,清朝滅亡後,把“皇歷”改寫成“黃歷”,1970年以後改稱為“農歷”。   我們現在把公歷叫做陽歷,把農歷叫做陰歷,公歷叫做陽歷沒問題,他們都是太陽歷,但把農歷叫成陰歷其實是不準確的叫法,陰歷是陰歷,農歷是陰陽歷。   二十四節氣。   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霜,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需要注意的的是,節氣在農歷中每年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但在公歷穩定,因為西方的公歷跟我國的二十四節氣都是以太陽為參照物製定的。   對於二十四節氣的起點,目前並沒有統一的觀點,有人認為立春是起點,有人認為冬至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