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石魁(1 / 1)

父輩那些事 劉若回 6829 字 2024-03-16

我18世太公在光緒十七年八月出生。(1891年)   取名石魁。   “石魁”是他母親沈氏取的,這名字要表達的是什麼寓意,我學識有限,不大能準確的理解,但我知道魁這個漢字有兩個意思,一是強壯,另一個是第一的意思。   所以按字麵的直接理解是像石頭一樣強壯,或者是石中第一。   反正我覺得這名字起的挺別致的。   我太公出生在一個清貧的家庭,據說祖上也曾富裕過,但那是很遙遠的事了,起碼擺在眼前的是家中清貧,父親年老才得妻生子。   母親是個裹腳女,下不了地,乾不了農活。   父親雖然勤快,但日漸年老體衰,家裡的頂梁柱就慢慢落在了我18世太公身上。   雖然家中清貧。   但有個小幸運。   就是母親沈氏是個有文化的女子,從小便開始手把手教我太公讀書寫字。   沈氏買了一些學堂常見的書籍,拿回家一句一句的教兒子,讓兒子背誦經典文章。   所以,我太公雖然沒上過學,但日常的識文斷字,算算數,那是可以的,我太公也能寫一手端端正正的字。   在當時滿是目不識丁的年代,我太公在小鎮的年輕一輩中具備了比較強的競爭力。   我太公家裡耕地少,自家有幾分水田,一塊旱地,另外租了二塊水田。   他父親深知自家耕地少,然後他逐漸年老體衰,以後的日子,他兒子要自己靠自己謀生。   所以。   他父親為了多歷練他,讓他早點適應這個社會的生活,在他十五歲開始,有點力氣的時候,就讓他多去打短工,幫人乾活。   他父親是要把這個短工專業戶的衣缽傳到我太公手上,好以此為生。   宣統元年。(1909年)   我太公18歲。   做短工已有兩三年了。   此時正是農忙。   農忙期間,耕地多的人家就忙不過來了,通常要聘請短工幫忙。   農忙聘請短工,酬勞比較到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的酬勞是吃兩餐,另加幾斤大米。   我太公白天在別人家的田地裡做短工,晚上回到家繼續幫家裡乾農活。   一般情況下,農忙期間能排滿15天的短工,辛是辛苦,不過能得到百斤大米。   也就是在農忙的時候,我太公才會耽誤讀書寫字,不然平時的時候,他還都要讀書寫字的。   我太公母親沈氏,在平日裡經常提醒他讀書寫字,說讀書不在考功名,而是修身養性,人不讀書就會魯莽不知禮。   我太公雖然五官端正,但出身清貧,每日勞作,皮膚黝黑,外表看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夫,但氣質卻挺文靜,似粗人卻又不似粗人。   也許,大概,這就是沈氏所說的讀書修身養性吧。   小鎮的集市上有個鐘家掌櫃開的商鋪。   這商鋪是小鎮的一個主要的商鋪。   裡麵各種乾貨商品,滿目琳瑯。   在以前的社會,長期以來,百姓的社會地位分別四類,士農工商。   也就是,讀書人,農夫,工匠,商人。   讀書人的地位高,商人的地位低,但這裡的商人主要是指小攤小販,對於那些有實力的商人就另一碼事了。   這鐘家掌櫃在小鎮裡常年開鋪頭做生意,有一定錢財,雖然比不上地主,但人麵極廣,在小鎮絕對是人人知悉的人物,在小鎮,你可能不知道某位鄉紳,但不可能不知道鐘家掌櫃,因為起碼打個醬油也要在他家吧。   鐘家掌櫃幾代人在這裡開鋪子,掙的是薄利多銷,鋪子能一直維持下去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塊地是鐘家的,鋪子也是鐘家蓋的,運營成本極低。   鐘家掌櫃有個兒子名叫鐘忠,主要負責打理商鋪,另外家裡還聘請了兩個長工,一個是族親鐘發,另一個是劉興。   鐘家掌櫃雖然有兩個長工,但有時候裡裡外外忙起來,也不夠人手的。   所以農事期間,還是要聘請短工幫忙。   這幾年農忙的時候,我太公常常在鐘家掌櫃田地裡做短工。   鐘家掌櫃是半個書生,喜歡讀書,其實打心裡是一直想找個能識文寫字的人做家裡的長工,鐘家之前的長工也都是多少能識文寫字的,隻是之前的長工年老乾不動了,家裡的長工要進行革新換代,但這次換代其實不大如他願的。   要知道長工在我們小鎮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差事,然後你也要知道那些難於避免的人情世故。   鐘發接替他父親的班。   劉興,不是別人,正是劉二的兒子,當年劉二率領眾人,身先士卒,嚇退鐘家流寇,一直在小鎮廣為流傳。   這鐘家掌櫃挑選自家長工,雖然擁有絕對的說話權,但也是知悉人情的,所以也就歡喜的一一接受。   所以最終,鐘家更新換代的這兩個年輕的長工都不能讀書寫字。   雖然做事是勤快,任憑吩咐,這方麵是沒的說,但不會識字寫字總是有些不完美,所以這兩個長工主要是做家裡的農事,或者跑跑腿,鋪子裡頭的事有很多做不了。   比如做生意經常要寫字據什麼的,或者去采購物資,需要確認斤兩,確認價格,這就有點麻煩。   早些年還好,鋪子的生意,父子剛好能打理過來。   隨著這幾年,小鎮集市越來越熱鬧,每到趕集的日子,越來越多來的四麵八方村落的人匯集到這個小鎮趕集。   趕集的人越來越多,商鋪的生意自然就越來越好,鋪子裡的貨物就銷的越快。   所以采購的次數也就多了,之前一個月外出采購兩三次就夠了,現在一個月要外出采購次數翻了一倍,往後恐怕會更多。   店鋪裡也試過請能識字寫字的人來幫忙看店,但發現不大理想,解雇了,所以這一時半會沒有好人選。   所以目前每次采購都要鐘忠親力親為,走的都是山路,一個來回的采購路程就要半天,這樣的話,鐘忠很累。   想想自己年有五十八,逐漸年老,不用多少年,自己就乾不了了,如果不抓緊培養一個稱心如意的好幫手,到時候兒子就難上加難了。   這天。   鐘家掌櫃對他妻子道:“我最近想了想,還是要聘請一個長工在店鋪裡幫忙,此人一定要品行端正,既要勤快又要能識字寫字,這樣一個人,你看誰合適。”   妻子道:“怎麼?鋪裡頭忠兒不是好好的嗎?”   鐘家掌櫃道:“鋪子越來越忙了,忠兒有家有室,現在都忙得顧不上妻兒了。”   妻子道:“你才知道你有個這麼辛苦的兒子啊,我以為你不知道呢。”   鐘家掌櫃道:“我當然知道,隻是一時半會哪能找到稱心如意的人,所以這不跟你商量可有合適的人選。”   妻子想了想道:“品行端正,要勤快又要能識字寫字,,,,,,那老實光的兒子,石魁,你看怎麼樣?”   鐘家掌櫃道:“嗯嗯,想到一塊去了,鐘家劉家相距不過300米,兩家一直都互有通婚,這石魁也算是我們看著長大的,他父母都是老實安分的人,聽說他雖沒上過學,但他母親一直教他讀書寫字,隻是不知道水平如何。”   妻子道:“喚來試一試他不就知道了,他人現在正在我們家田地裡乾活呢。”   鐘家掌櫃道:“有勞把他喚來。”   過一會。   我家太公石魁就跟隨掌櫃夫人來到了屋裡。   石魁道:“掌櫃,請問?”   鐘家掌櫃客氣的招呼石魁坐下道:“來來來,不急不急,先坐下,喝口水,喘口氣再說。”   待過一陣。   鐘家掌櫃道:“石魁啊,聽說你能讀書寫字。”   石魁道:“不敢當,隻是會得一些皮毛,自小在家,母親便開始教我讀三字經,論語,左傳,詩經,唐詩宋詞等,但我愚昧,學的也不精,隻怕在鐘掌櫃麵前見笑。”   鐘家掌櫃笑道:“哦,不會不會,我也是半路出家,彼此彼此,這讀書啊,永無止境,隻要有心學,就不存在精不精之說。”   鐘家掌櫃頓了頓道:“剛才你說到了左傳,我且問你,一鼓作氣是出自何典故?”   石魁想了想道:“一鼓作氣出自左傳莊公十年,齊國攻打魯國,魯國以少勝多的典故。”   鐘家掌櫃頓了頓道:“嗯,不錯,不錯,那多行不義必自斃又是出自何處?”   石魁道:“出自左傳隱公元年,講的是鄭莊公和共叔段的典故。”   鐘家掌櫃點頭道:“嗯,那你對這個典故有何感悟?”   石魁想了想道:“我的感悟是,做人要知足,不知足則禍至。”   鐘家掌櫃喜道:“好,好,好,看來是真讀了書,那除了讀書,你也可會算術?”   石魁道:“算術也會得一些。”   鐘家掌櫃大喜,於是遞給石魁一把算盤道:“我且考考你,假若白糖128錢一斤,客人要購買二兩白糖,當是多少錢?”   石魁邊撥弄算盤邊道:“白糖128錢一斤,一斤十六兩,一兩八錢,二兩當是十六錢。”   鐘家掌櫃高興的道:“好,好,到我這來,我這這裡有筆有墨,你且來寫幾個字,就寫白糖售出二兩得錢十六。”   石魁答應,於是便上前寫下了這些個端端正正的字。   這鐘家掌櫃拿起紙張看了看這字,很滿意,然後對他妻子道:“確實讀了書,算術算的好,這字寫的也好端正。”   妻子滿意的點頭回應。   夫妻倆這般一個來回交流,相互都確認了石魁。   石魁一時搞不清楚鐘家掌櫃是何用意,被這麼一誇,尷尬不知道說什麼好,隻好向鐘家掌櫃夫妻躬身行了一個禮。   鐘家掌櫃道:“石魁,明天你就來我鋪裡頭幫忙,做幾天試試,做得好的話,我就聘請你就來做長工,每月給你發月錢,怎麼樣。”   石魁激動的結結巴巴道:“長,長工?”   鐘家掌櫃笑道:“怎麼?不願意?”   石魁道:“不,不,怎麼會,高興還來不及。”   鐘家掌櫃道:“嗯,不過做我家的長工可要吃苦耐勞,不管是商鋪的活,還是農活,但有吩咐,你隻須做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如有偷懶或有抱怨,我便會辭了你。”   石魁道:“請掌櫃放心,石魁全憑吩咐。”   鐘家掌櫃歡喜道:“嗯,去吧,把今日短工做完,明日早上到鋪子報到。”   石魁高興的點頭答應。   就這樣。   我太公在18歲這年,就成了鐘家的長工,主要負責鐘家商鋪的日常運營。   長工比短工是好許多的,短工是臨時工,有一日沒一日的,經常一個月接不到幾單活,但做長工相當於正式員工,在生存方麵會有很大的保障,特別是對於那些家裡沒有田地,或者田地不多的人來說,能夠給富裕人家做長工是一件旱澇保收的來之不易的差事。   我太公在鐘家掌櫃做長工的收入不僅可以養活他一個人,而且還有一些剩餘。   所以這份長工對當時我一窮二白的家來說,真的是一件值得歡慶的人生喜事。   據說當晚,我太公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父母的時候。   他母親沈氏居然開心的哭了起來。   沈氏對他兒子道:“我兒有出息了,這真是好事,我們家有希望了,你一定要好好乾,拿人錢財替人做事,不辭辛苦,不得貪懶。”   我太公答應。   沈氏看著家裡還剩下一些沒賣完的豆腐,沈氏撇了撇淚水,高興的踩著小腳去街上買了半斤豬肉,做了一餐釀豆腐給她兒子慶祝。   沈氏喜極而泣,是因為她那麼多年來辛苦培養的兒子,現在終於被人發掘了。   沈氏看到了希望,她相信這個貧困的家會一代比一代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