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1 / 1)

最多還有五天,最多還有五天這個小水窪裡的水就會徹底乾涸。   天亮後劉江取水時做出這樣的預判。   也就是在第十一天的白天,他預測自己賴以生存的淡水將要枯竭。   如果他的推斷正確的話,五天後他就必須尋找新的水源。   事實上在淡水的問題之後,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即將來臨。   雨季!   大約在十五天後,當地漫長的雨季就會來臨。   雨季將從十一月份一直持續至次年四月份左右,將近六個月的時間。   劉江知道這些,是因為他旅遊的月份被特意安排到九月和十月之間,就是為了趕在雨季之前。按照原定機會,他會在十月中旬返航,返回他自己的國家,而不是滯留在此處。   現在,他的時間不多了。   持續六個月的雨季,如果沒有遮風擋雨的庇護所,他必死無疑。   自從流落到此,劉江從未想過他沒有獲救,他隻是認為獲救時間會久一點而已,但絕對會趕在雨季之前。   因為在雨季之前,足有近一個月的時間。   但現在,他不得不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即使當地政府依舊在組織搜尋,也會因雨季而被迫中止。   而且,劉江在心底隱隱約約的感覺到,救援隊大概是不會來了。   隻是他不願意承認罷了。   隻有大約十五天的時間了,即使他依然固執的相信救援隊會到來,也不得不要未雨綢繆,提前準備了。   他必須動手搭建一個庇護所,一個能讓他平安度過雨季的建築。   或者找到一個洞穴,用最原始的方式躲避自然災害。   而且,在這之前,他必須盡量多的準備食物。因為在雨季期間食物獲取會非常艱難。   長達六個月的雨季,幾乎會斷絕他所有的食物來源,他將寸步難行。   還有柴火,他必須保證有大量乾燥的木頭,來維持整整六個月的篝火燃燒。   六個月,劉江不知自己是不是能活過這六個月。   更讓他絕望的是,一旦雨季的到來,他被救援的希望也就宣告完全破滅了,他將永遠留在這個孤島上,孤獨的活著或者孤獨的等死。   他還是抱有一線希望,希望在趕在雨季到來之前,救援隊能找到他。   但同時,他也要為雨季的到來而做準備了。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儲備食物。每天的食物必須定量配給,少吃一部分,剩餘的要儲存起來,以應對雨季。   他應該每天都釣魚,將多餘出來的魚全部儲存起來。   但食物即使煮熟了,也會在漫長的雨季裡變質,要想達到長期保存,除非是脫乾水分做成鹹魚乾儲存。   但他眼下的環境,上哪裡去搞鹽呢?   提煉海鹽?太耗費時間了,提煉出的海鹽連儲存一條魚都不夠。   那就隻能晾乾或者熏乾了。   製作肉乾是中國人傳統的保存食物的方法,因地區不同而製作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本質上都是排乾食物內的水分,延長儲存時間。   劉江小時候倒是見過奶奶製作熏肉,但後來隨著奶奶去世和他自己漸漸成長,這些記憶也就慢慢淡薄了,他也沒有再見過有人施展這門手藝。   現在,他需要根據記憶中一星半點模糊的記憶,學習奶奶的辦法,為自己的未知的前路做一些準備。   熏肉的要點是煙,而不是火。是通過煙霧中攜帶的熱量,一點一點蒸發掉食物中的水分。   為了讓煙霧聚攏,提高效率,還需要製作一個類似帳篷的小熏房,將煙霧和溫度都集中在熏房裡。   劉江撿來幾根長樹枝,比劃著截斷,戳在沙地上。像紮帳篷一樣,將樹枝頂部用柔軟的樹藤捆紮,在中間腰部區域橫著綁上幾根樹枝,做成一個小小的平臺。然後在四麵覆蓋上寬大的綠葉,盡量密不透風,一個大約一米來高的錐形熏房就製作完成了。   熏房底部添柴起火,火中加入椰樹葉和別的綠色植物,燃燒起來煙熏火燎,濃煙直冒。然後將昨天未吃完的魚肉撕成幾節,放置在熏房腰部的平臺上,剩下的就是添柴加火,保持溫度和煙霧。   熏乾的魚,還需要晾曬風乾幾天,才能達到儲存條件。   劉江能做的就是不停釣魚,然後熏乾,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