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書包呢?” 走廊上散亂堆放的書包被一個個認領,周浩然才確定自己的包丟了。 且不論書包裡有學生證和身份證,丟了之後補辦會極為麻煩,最重要的是他賴以“開掛”的手機也在裡麵。 “眼鏡哥……一定是眼鏡哥拿走了” 清林大學的治安還是信得過的,沒有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偷一個書包走。所以最大的可能還是眼鏡哥乾的。 “老師!等等!” 周浩然飛奔追上已經整理好試卷離去的眼鏡哥。 “老師,請問您知不知道我考試時候放外麵的書包去哪了?” 眼鏡哥沒有放慢腳步,也沒有回答,仍是一臉陰沉的樣子,仿佛對所有人都帶著天生的敵意。 “老師,那個包裡有身份證還有手機,丟了的話麻煩就大了……”周浩然難以想象在清林大學的校園裡居然有這樣的人,自己好好溝通,對方卻擺起架子毫不配合。 “老師,你可能搞錯了,我考試的時候手機是關的,那個聲音肯定不是我包裡的。” 顯然,他猜中了眼鏡哥不回答的原因。 “你等會,等我請完卷子。”眼鏡哥冷冷說道。 由於考場規則,不同教室的卷子需要先原地整理,然後統一運送到一起,最後再次整理移交。眼鏡哥在走廊之間來回走動,周浩然隻好像個傻子一樣跟在後麵。 這就是眼鏡哥這類人的邏輯:隻要你有求於我,就不能你閑著而我忙著,即便你也幫不上什麼忙,我也需要你忙起來體現對我的尊重。 五分鐘後,眼鏡哥似乎終於沒了拖延的理由。 “你跟我來。” 被眼鏡哥帶到教學樓的公共休息室後,周浩然終於看到了自己的書包。 他長出一口氣,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謝謝老師!”周浩然抓起書包就要離去。 既然已經找到了書包,眼鏡哥也已經擺足了架子,此刻他隻想盡快遠離眼鏡哥。 不料眼鏡哥比他想象得要更加難纏,隻見眼鏡哥伸出一隻手將他攔下。 “剛才我問了三次是誰的手機,你為什麼不說話?” “老師,是您搞錯了吧,不是我的手機響,我都……” “你不用解釋,我跟你說這些就是希望你知道考場紀律的嚴肅性,我知道你可能沒有打算作弊什麼的,但我如果按照規定的話,也可以算你違紀的。” 眼鏡哥直接打斷周浩然的話,擺出一幅“大局在握,你說什麼無關緊要”的表情,這種表情周浩然隻在電視劇裡的黑幫大佬臉上見過。 “老師,真不是我,我手機都關機了,你看……” 他從包裡掏出手機,按下電源鍵,又隨意在屏幕上點了幾下,示意手機已經關機。 眼鏡哥從周浩然手中拿過手機——周浩然本能地抵抗——眼鏡哥將手放在電源鍵上—— 屏幕居然亮了。 周浩然臉上的驚訝轉瞬即逝,畢竟這手機已經展現過超凡的能力,如今隻是在關機狀態下亮起屏幕,不足為奇。 但他臉上轉瞬即逝的表情被眼鏡哥完美地理解為“小把戲被戳穿後的驚訝”。 眼鏡哥切換成一種語重心長的語氣,說到: “我說了,我不是要為難你。隻是希望你以後做事的時候考慮其他人的感受……” 而周浩然早已無心聽眼鏡哥念經,因為他已經注意到了屏幕上的內容: 頭戴葛巾、手持白毛扇—— 諸葛亮! 他早該想到,既然這手機能接通牛頓和拉格朗日,那麼沒有理由接通不了中國的古聖先賢。 諸葛亮的頭像在屏幕上閃動著,但這界麵和日常所用的通訊軟件界麵不同,似乎要點開頭像才能看到消息。 但手機還在眼鏡哥手裡—— “你既然不敢承認是你的手機,那說明你還是知道你一個人耽誤了所有人的時間,你還知道羞恥……” …… “包括我,我難道沒有我自己的事?我為什麼浪費自己的時間跟你講這些?” …… “好吧,我今天就跟你說這麼多,希望你回去好好反思一下。” 眼鏡哥終於結束了演講,周浩然如釋重負。 “謝謝老師!對不起,我回去以後一定反思!” 這句謝謝是發自肺腑的:若不是鬧了這麼一出,他不知過多久才能發現手機還有這種“隱藏功能” 確認眼鏡哥沒有跟來後,周浩然迫不及待地點開諸葛亮的消息。 諸葛亮:【世間寰宇,方圓之內,然方圓變換,蓋莫能知。尋稱周三徑一,未及精也】 周浩然想起高中老師曾經問過的一個問題:你們認為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和英文水平哪個更高?此刻他有了篤定的答案——他至少能看懂常用的英文句子,而文言文水平卻已經和古代的文盲無異了。 若不是看到“周三徑一”,他恐怕完全看不出這一段話講的是圓周率。 他試著打開瀏覽器搜索三國時期圓周率發展的歷史,卻發現此時處於關機狀態的手機隻有這單一的聊天頁麵。 這似乎是兩難之境。 如果開機,則可能丟失聊天界麵;如果不開機,則自己對諸葛亮所在時期的科技水平知之甚少,更不用說自己對文言文一竅不通了;如果等到回宿舍打開電腦搜索,按照之前的經驗,隻怕諸葛亮又要像之前的牛頓拉格朗日一樣玩消失。 權衡之下,周浩然認為必須冒險將手機開機。 當然,在此之前,不能放棄在孔明先生麵前裝逼的機會 【三點一四一五九二六五三五八九七九三二三八四六】 憑著小學時期殘存的對圓周率數值的記憶,周浩然不管不顧地發出了這串數字。 等了一會,見諸葛亮沒有反應,他咬咬牙,長按了開機鍵。 不出意外地,手機先是黑屏,然後出現開機界麵,幾乎回到了正常手機的狀態。 周浩然拿出全部手速打開通信軟件,隨後失望地發現聊天列表裡沒有諸葛亮的影子。 “damn!應該多發幾句的!”他咒罵道。 有了牛頓和拉格朗日的經驗,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他沒有浪費功夫再去聊天記錄裡翻找,而是打開瀏覽器搜索“圓周率的發展歷史”。 在眾多營銷號的胡說八道中,兩段古文反而是含金量最高的一股清流: “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 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 原來三國時期,人們對圓周率的認知仍然是默認“周三徑一”的階段。即便諸葛亮這種天才,最多對此提出些許疑問,卻沒有多少進展。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中國古代的技術發展迅猛,得以傳承了悠久而璀璨的文化,但作為技術賴以發展的根本,中國古代的科學發展始終處於啟蒙階段,甚至直到近代也沒能開始遵循邏輯的方法論,以至於在近代科學史上罕有中國科學家的身影。 但這也讓周浩然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拉格朗日的經歷已經證明,他與古人的對話,會以某種不可思議的方式改變著歷史的進程,而中國古代不缺能人誌士,缺少的隻是科學的方法論,如果將凝聚了千百年人類智慧的現代科學理論傳授給諸葛亮這種千年奇才,那麼古老的東方大地生長出的科學之樹會發展到什麼地步,是任何人都難以想象的。
第9章 孔明——唯1真神(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