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1)

夜間燈明 庸人俗事 1431 字 2024-03-17

閑暇日子,說過得快嘛,好像不太對,畢竟有時真的感覺度日如年,不整點事情來做,恐怕遲早會得抑鬱。   說過的慢吧,轉眼又過去幾天,這幾天除去幫父母分擔有限的一些家務外,便是靜靜發呆,期間也在網上投了幾份簡歷,不過都石沉大海了。   今天是一個月的初一,以村莊過往的習俗,有空的村民在這一天都會去村邊山腳下那座寺廟上香,以祈禱神明保佑,不過近年來明顯香火並不旺,大概是大家的所求難有實現吧。   楊林母親本是比較誠信之人,隻是腿腳不靈便,近年去的頻率也少了,父親那邊的工地今天也剛好有點活,所以也隻有吩咐楊林代表去這一趟了。楊林也剛好正好有此意。   楊林這一代人,受的都是現代的教育,都是無神論者。隻是最近迷茫又無方向,還流年不利,故去祭拜神明,以求得好運,畢竟人生總要帶些希望。同時還能減少母親因為身體的原因,未能像多年前那般時常去拜祭所產生的不安感。   寺廟楊林非常熟悉了,因為就在村邊,故也就成為小時候常遊玩的地方之一,加之每逢月初或傳統節日都會隨著家人來上香,可以說寺廟每這些年來的大小變化都歷歷在目。   據史料記載這寺廟在民國時期,隻是幾個天然的石頭堆積起來的小石堆,那時因軍閥割據,戰亂頻繁,村民們都過著水深火熱,東躲西藏的日子。   因一次有村民撤離不及,匆忙藏匿已此處,卻恰巧躲過了軍閥大軍的掠奪掃蕩。以那時人的認知,認為這一定是神明的保佑,故在那裡設了個山神廟。   不過說來也神奇,後續經過幾十年的戰火波及,前前後後的時間裡,附近一帶不知有多少村莊湮滅在戰火中,而本村有幸得以為續,故當時的村民對山神廟是絕對的信奉,也就有了流傳至今每逢初一或過節都得去上祭拜的習俗。   直到二三十年前,一位自稱是當年躲在這裡逃生的村民後人回到此處,並斥資擴建成較大規模的寺廟。   不過他並不參與寺廟所有事物的日常管理,隻是在寺廟另一邊的不遠處搭建了間優雅卻又顯得十分普通的小平房,並長期居住於此。   和以往那般,楊林用了大半個小時莊重的在寺廟裡完成拜祭。這次來祭拜的比楊林印象中的任何一次來的村民都少,來的基本都是些上了年紀的人,楊林心裡不由感嘆道:“等這輩人走了後,這寺廟恐怕多半也要荒涼了吧,時代真是個奇妙的東西!”   這次楊林祭拜完畢後,並沒有急著回家,而是選擇到處看看,印象中的自己其實也有半年沒來的了。   隨性走到寺廟的另一側,看著山間種著幾排大大小小的菜蔬,楊林肯定那位老人身體還硬朗著。   不等楊林往下走,這位老人便從屋裡走了出來,回頭間即看到楊林,露出祥和的微笑後,便做了個手勢,示意楊林過去,這位老人自然就是斥資擴建寺廟的那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