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對當時作為把握著話語權的西方史學界的一種反擊。 西方的很多質疑中國歷史的人,他們提出中國的上古三朝的歷史是中國人自己杜撰的,你為了說明你們的歷史悠久,你們自己編了一個歷史。 其實這句話實際是說明西方知道在中世紀之前的歷史就像他們質疑中國的歷史一樣,是同一種來歷。 這種論點被大量的西方學者引用,甚至也引起了中國自己的歷史學家的懷疑,在這種情況之下見過之後,我們呢就需要通過大量的考古研究對中國以前的上古歷史進行一個說法。其實這就是西方一貫的觀點,你要我相信你要拿出證據。 中國人的歷史憑什麼讓西夷人質疑!我們說什麼就是什麼。 有些受西方教育的那些所謂開了眼的西化人看了點兒國外的東西啊,就覺得自己就頓悟了。 核心內容就是講一些西方的所謂這種民主,自由,就這套東西,是不是個人就說,看看人家,人家這叫啟發民智啊。 而且這群人所指的西方並不是指西方某個國家。 其實每個成功的國家,他所選擇的那條路,一定是他自己最適合的路啊,這條路啊,是經過漫長探索經驗探出來的一條路,這個它不僅體現在製度上,它在方方麵麵都有體現。 舉個例子,二戰前各國的軍事思想中蘇軍的大縱深軍事理論,進攻地帶的寬度定為300到400公裡,戰役的縱深定為200公裡。 這種軍事思想理論一定是一個地域廣闊的國家才能想出來的。你一島國,你西歐那些國家啊,你想破腦子你也想不出來呀。 國家所處的環境就不一樣,這就是國情,我什麼情況我自己最清楚。拿你的一套成功的“正確”辦法往我身上套,必然有個水土不服的問題。 林夕覺得自己應該捋一捋思路,然後跟兩名師兄商量一下,順便再請教一下魏先生的意見。然後再決定自己如何編寫這部有時間線連貫起來的小說。 但是魏先生這幾天有事要忙。便把教導那些跟他讀書的有誌科考的人的任務交給了林夕。 林夕在教授他們讀書的空閑時間裡經常和這些學生一起說笑,因為他們的歲數本來就是一樣大的。 有個學生向林夕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廟裡所有關公的塑像都是讀春秋的,而不是其他什麼書呢?” 林夕興致以來便給他講解起來。 寺廟裡都有關羽夜讀春秋的塑像或畫像,甚至有的地方啊專門為這個讀書場景修建了單獨的建築春秋樓。 現在眾多三國題材的戲劇作品,以及許多民俗中也經常出現關羽夜讀春秋的形象,可以說春秋和青龍偃月刀,赤兔馬一樣成為了眾所周知的關於外在的物化形象。 那為啥在這個形象中關於讀的是春秋而不是別的書呢? 這個形象是怎麼來的?又是如何流行起來的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形象不完全都是虛構的啊,在歷史上有原型,在歷史上關羽確實是喜歡讀春秋的,那準確來說呢是喜歡讀春秋的注釋作品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的史書修改而成的一部儒家經典。 由於春秋是過於簡略,語言極為精煉啊,整本書2萬字不到,卻記載了240多年的歷史,那理解起來是相當困難,所以後來出現了一些對春秋進行補充解釋的作品,被稱為傳。 左傳就是其中之一,還有兩個很有代表性的是《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在三國誌蜀書關羽傳中有記載,羽好左釋傳。而在三國誌吳書呂蒙傳也有這樣的記載,呂蒙說關羽長而好學,讀左傳略接上口。 關於喜歡讀左傳在當時並非是個例,在漢末3國時期,不同的社會群體,比如政治家,軍事家,儒家學者等都在讀左傳。 就是和關羽同時這個武將群體來說吧,曹操集團的大將李典,孫武的大將呂蒙都讀過左傳。 比關羽稍後一些的三國世紀滅掉蜀漢的曹魏名將鐘慧12歲就開始讀左傳了,西晉初年滅掉東吳的大將都玉不僅喜歡讀左傳,還給左傳寫了注釋,他所著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到今天都是研究作戰的重要著作。 因此關羽讀左傳是受到了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那他讀左傳的目的是什麼呢?當時的一些像關羽這樣的武將,讀左傳的目的更多的應該還是為了學習如何打仗。 和《公羊傳》《穀梁傳》注重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不同,左傳更加注重擴充春秋所記載的歷史事實。 春秋時期又是戰爭十分頻繁的事情,因此左傳記載了大量的戰爭,比如晉楚城濮之戰,晉楚鄢陵之戰,秦晉殽之戰,吳楚白舉之戰,《曹劌論戰》,燭之武退秦師等了有些戰爭記載的非常詳細,不但詳細描寫了戰爭的過程,還展示了謀略戰術的運用方式,對勝敗的原因也有分析等有鮮活的戰爭案例,可以說是極好的兵法教科書。 不說當時的武將了,後世的很多武將也喜歡讀左傳。 比如嶽飛啊,除了《孫子兵法》,《吳起兵法》外,還喜歡看左傳。 關羽夜讀春秋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燈火之下,關二爺一手拿著春秋,一手捋著長長的胡須,聚精會神的看書。 不過雖然說左傳是春秋的注釋作品,二者的聯係很緊密,但是畢竟是不同的兩本書,那為啥現在看到的各種相關塑像,畫像等,呃,還有相關影視作品裡的關羽讀的是春秋這就是後來在真實的歷史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了。 我們先來說關於夜讀春秋這個形象是怎麼形成並流行起來的,很多人可能首先會想到是《三國演義》進行的藝術加工啊,畢竟這是塑造關羽形象最成功,影響力最大的一個作品了。 《三國演義》中則是明確在幾處地方提到了關於讀過左傳或是春秋。 根據相關學者的考證,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獻資料而言,將關於與春秋聯係在一起最早應該是從元代開始。 元代出現了不少三國題材的雜劇,比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關漢卿的這個《單刀會》第四折,魯肅都觀影說想軍侯文武全才通練兵書習春秋左傳。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的虎牢關三戰呂布啊第一者,張飛指責關羽,二哥哥你往將左轉春秋看。 在這些雜劇中,關羽讀的書既有春秋又有作者啊,這些作品之所以提到關於讀左傳,那應該就是受到了三國誌相關記載的影響。 不過提到關羽讀春秋,哎,卻是這些作者的虛構和藝術加工,到了大明各個社會群體都開始參與到關於夜讀春秋這一形象的塑造中來了,當時出現了一些三國題材的傳奇,戲曲中呢提到關於秉燭達旦的故事時往往會明確指出關於晚上看的書就是春秋。 有的三國小說中的相關插圖裡呢也是在圖上啊標注出了關於讀的這個書呢就是春秋。 而很多文人也都將關羽讀春秋當做了歷史事實,而不怎麼再提,其實歷史上呢他讀的是左傳。 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也推動了關羽讀春秋這一形象的塑造,因為很多人認為關羽好讀春秋啊,當時的科舉考試也是考儒家的四書五經嘛,所以他們就把關羽當做其中《春秋經》的權威來崇拜。 在不少的傳說的故事裡就衍生出來了很多啊關羽忽悠了不少仕子在科舉中高中在以上各個社會群體的推動下,最終形成了關於夜讀春秋的故事和塑造了相關形象啊,並逐漸讓其變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不過雖然說左傳是春秋的注釋作品,二者的聯係很緊密,但是畢竟是不同的兩本書,他們為啥要把關於喜歡讀的書從左傳改為春秋。 並且去合力構建關羽夜讀春秋這樣一個形象呢?主要還是為了借助關公崇拜的影響來宣揚儒家的春秋大義中所蘊含的政治理念,道德規範,左傳和春秋都是儒家經典,但是思想內涵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左傳注重通過擴充史實來注釋春秋,所以更像是史書。 那春秋原本也是史書,但是經孔子的刪改後就變成了蘊含微言大義的經書,儒家學者認為孔子在春秋中通過暗喻褒貶的手段,在書中明辨了是非,善惡,政協等等,闡發了儒家理想中的政治文化秩序和規範,春秋三傳中的《公羊傳》和《穀梁傳》在注釋春秋時就更加注重闡發其中所蘊含的微言大義。 尤其是在漢代春秋,在漢代的儒家經典裡居於最高地位,漢儒相信春秋是孔子為漢朝乃至千秋萬世所提前製定的規則,所謂孔子為萬世立法,因此春秋也就成為了漢朝統治者製定統治策略的重要理論依據……。 林夕正坐在講臺上大放厥詞,但被恰巧趕來的魏先生聽見,把林夕從講臺上轟了下去。 然後他和魏雲兩個人便頂著銅盆在書院院中罰站。 從那以後,魏先生再也不讓他上講臺了。隻是讓他們檢查那些學生的功課,並批改他們的作業。 林夕在魏先生那裡受了一悶棍,決定拋開魏先生,反正這件事情其實並沒有什麼難辦的,時間線已經確立,其餘的就是往這根時間線上填故事。 時間線都是由歷史上各個真實存在的帝王組成的。所以就圍繞這些帝王添一些忠貞愛國的故事就行了。 文天祥的《正氣歌》所以寫出來的12個故事就是選拔這本書的故事的標準。 這12個故事也是林夕這個故事集第一批錄入的故事。 這十二個故事的來歷時文天祥被元朝抓捕囚禁在了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文天祥呢在囚牢之中寫下了《正氣歌》其中列舉了歷史上12個人的故事,以表示自己誓死不降的決心,他說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說窮途末路時候顯現出的高風亮節都記錄於史冊之中。 第一在齊太史簡。 說的是齊國的太史,在竹簡上寫史書的一個官員,齊國的權臣崔杼搞政變,扶持這個齊莊公登基。 結果呢齊莊公這個人啊,人品不怎麼樣啊,做事兒不地道。那崔杼的老婆呀長得特別好看啊,國色天香,這女的本來是個寡婦啊,但是被崔杼這樣一個當朝首席大臣給取回來了,就可以想象崔杼的老婆有多好看了吧。 結果被齊莊公給看上了,就給崔杼戴綠帽子了,而且呢毫不避諱,就在崔杼家裡邊兒,崔杼呢就當沒看見。 有一天呢齊莊公又來了,臨走時不但把崔杼的帽子拿走了還把崔杼的帽子賜給了別的大臣。 這下崔杼忍無可忍啊,就在家裡糾結了一幫家丁把再次來到崔杼家的時候把齊莊公給殺了。 當時齊國的太史官啊,他就寫崔杼弒其君。 崔杼當時權傾朝野,連國君都敢殺的人,直接就把他給砍了啊,這個太史坤的弟弟呀也是開始也如實記載,又被崔主給殺了。 這個三弟呢還沒開始寫。崔主告訴他說你的哥哥們都死了啊,你不怕死嗎?還是按我說的寫齊莊公暴病而死。 結果這小弟說那不行,我是有職業道德的啊,做史官的不能秉筆直書,那還不如死了算了。 後來呢崔杼一看無可奈何,就把老三給放了啊,史書寫成了,所以文天祥呢以他為榜樣表示認可史官的血可流,氣節不能丟。 在這其中就表示了春秋當時是實行的世卿世祿製度,也就是說這個家族永遠當著同樣的官即使同為國君和大夫隻能換人,而不能換家族這種無奈的情況。 第二個故事是再晉董狐筆。 這個故事同樣是一個史官,不過他是晉國的。這個說的是晉國太史董狐。 當初晉國的大臣趙盾啊是托孤重臣輔佐晉靈公登基。 但是晉靈公長大以後呢嫌棄趙盾了啊,就是聯合寵臣屠岸賈要殺掉趙盾。 栽贓,陷害,暗殺,伏擊啊,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啊,每但是每次都失敗了,但是趙盾呢在遭到一次伏擊以後啊,他就逃跑了。 還沒跑出晉國的國境,就聽說他的弟弟趙穿搞突襲啊,把晉靈公殺了。 於是趙盾就又回來收拾殘局,扶新君登基,這時候晉國的太史令董狐在史書上寫道,秋九月,趙盾弒其君。 哎,趙盾說先君不是我殺的呀,是趙穿殺的,你怎麼能再栽贓給我呢? 董狐就說啊,你是晉國的首席大臣,你逃不出鏡,歸不討賊,那不是你是誰呀? 孔子他老人家聽到這事兒呢,也認可董狐的說法,當然趙頓這個人必定是善良啊,不像崔杼他沒殺掉董,狐時呢他也沒殺掉屠岸賈。 這就造成了屠岸賈後來又得勢啊,最終撲滅了趙盾全家隻有一個小嬰兒活了下來,這就發生了後麵《趙氏孤兒》的故事。這件事也是三家分晉的導火索。 第三個故事。是在秦張良錐。 說的是劉邦手下著名的謀士張良,年輕時候張良呢本來是韓國人,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以後呢,有一次要東巡。 這個張良呢很快就知道了啊,他想給韓國報仇嘛,他又帶了一個大力士埋伏在一個叫博浪沙的地方,那秦始皇的巡遊車隊到了以後啊,他就讓大力士把一個一百多斤的大鐵錘啊扔了過去,想把秦始皇砸死。 但是秦始皇這個人啊,怕人行刺,他坐的車有好幾輛一模一樣的。 你根本不知道哪輛車裡有錢是好,結果呢張良猜錯了。 誤中副車這個成語就說的是白浪沙張良刺秦王的故事。 行刺失敗,於是呢改名換姓躲了起來啊,這就是在秦張良錐的故事啊,文天祥敬畏他了,不忘國仇家恨。 第四個故事啊,是在漢蘇武節。 這個節說是氣節,但也可以是一個信物。 西漢時期呢漢武帝派大臣蘇武作為使者出使西域,但是被匈奴抓住了,匈奴人啊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地窖裡,不給吃,不給喝啊,天降大雪啊,蘇武就躺著攪雪和著這個氈毛一起吞下去充饑,幾天不死。 匈奴人覺得,謔,這家夥太神奇了,提高待遇啊,就把蘇武流放到了北海邊兒,就是現在的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漢朝時候管的地方叫北海。 那地方沒有人啊,匈奴人讓蘇武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產奶生子才能放你歸漢。 孫武呢,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直等了19年。 等到漢朝和匈奴呢關係好轉給他回到了漢朝,但是這19年的蘇武一直拿著自己那個漢朝外交大使的憑證,節從來沒放下過,所以文天祥很敬佩他的氣節。 文天祥在《正氣歌》裡說的第五個故事啊,是為嚴將軍頭啊,這個說的是三國時期的老將軍嚴顏。 赤壁之戰以後啊,劉備去攻打四川的劉章啊,當時這個老將軍嚴顏奉命駐守在江州啊,就是現在的這個重慶。 當時啊劉備軍團大兵壓境,但是嚴將軍呢誓死守城,拒不投降。 一場苦戰之後,張飛還是占領了江州生擒嚴顏,然後這個張飛就大罵言說:“我大軍到來啊,你怎麼不投降?還敢跟我大戰!” 這個嚴顏回罵說:“你們無理侵占我們疆土啊,我們益州呢隻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張飛大怒,下令了牽出去斬首。 嚴顏麵不改色,大聲說:“斬首就斬首啊,你發什麼怒啊?” 嚴顏視死如歸的豪氣,最終感動了張飛啊,張飛把他釋放了,而且奉為上賓,所以文天祥呢敬佩嚴老將軍視死如歸的勇氣。 第六個故事是維嵇事中血。 這個嵇紹中呢說的是西晉時期的嵇紹啊,他爸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 傳說中失傳已久的名曲《廣陵散》的作者就是他爸。 這個嵇紹十歲的時候他爸就被司馬昭給斬了啊,後來這個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以後病死了,他的兒子進惠帝司馬中登基繼位。 嵇紹因為有才華和名氣比較大,在朝廷裡呢當侍中,這個晉惠帝性格軟弱,而且沒有什麼見識。 大臣跟他說啊,外邊兒好多老百姓沒飯吃啊,很多人都餓死了,然後他就問那怎麼不喝點兒肉粥呢?何不是肉糜說的就是他。 再加上他有個傻奸傻奸的皇後賈南風,這個賈南風啊又醜又壞,但是家裡關係硬。 他爸賈充呢,曾經幫這個司馬昭啊殺了魏帝,曹髦。是司馬家的鐵桿親信。 這兩口子一當朝呢就壞事兒了啊,乾了一堆沒腦子的事兒啊,這個激起了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 司馬家這個八個王爺輪番打仗啊,爭奪皇權,你方唱罷我登場。 其實有一次這個東海王司馬月這個協持著皇帝啊,這個傻皇帝去打成都王司馬影啊,在現在的這個河南安陽那個地方打了一個大敗仗。 文武百官,四散奔逃,隻有嵇紹挺身而出啊,在這個皇帝的身前保護他被司馬洛的部隊呢一刀砍死啊,鮮血就站在了這個傻皇帝的黃袍上,後來呢戰事平息了啊,宮女要給這個皇帝洗衣服。 這皇帝說此嵇事中血勿去也,意思就是說這是我忠臣的血啊,我要留個紀念,你別洗掉啊,所以文天祥呢很敬佩嵇紹的忠義之心。 第七個故事。是為張睢陽齒,說的是唐玄宗時期的一個睢陽縣令張巡。 唐玄宗李隆基呢正跟楊貴妃調情呢,忽然安史之亂就爆發了,安祿山帶著二十萬大軍南下,瞬間就攻占了河南。 當時張巡呢隻帶了7000兵馬死守睢陽城啊,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啊,而叛軍呢十幾萬人攻城。 張巡守了兩年左右,呃,沒有糧食呢就吃樹皮草根,沒有樹皮草根呢就吃老鼠,沒有老鼠呢就吃皮甲,沒有皮甲就吃人啊,偌大一個睢陽城4萬人口,最後吃的隻剩400人了啊,依然是城破被俘虜。 這個叛軍的將領尹子琪就問張巡,聽說您督戰時候大聲呼喊啊,往往是這個眼眶破裂,血流滿麵,我牙也咬碎了,何至於此呀? 這個張巡就回答說我要用正氣消滅逆賊,隻恨力不從心。 說完呢這個尹子琪呀用刀撬開他的嘴,發現就隻剩三四顆牙齒了,後來張巡被殺? 這個大唐王朝啊想追封張巡的時候出現過爭議,說張巡帶兵吃人這事兒啊,有違人倫。 後來呢還是唐肅宗李亨力排眾議追贈這個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啊,所以文天祥很敬佩這個張巡的忠誠和毅力。 這個文天祥在《正氣歌》裡說的第八個故事啊是為顏常山舌,說的是唐朝安史之亂時候啊,常山郡的太守嚴杲卿。 常山正好在安祿山的管轄範圍內,但是這個顏杲卿沒有隨著安祿山反叛,反而是把安祿山安排的那些叛軍將領啊給騙過來殺了。 然後聯合他的堂弟,平原郡太守顏真卿一起死守但是這倆人呢都是文人打仗水平不行啊,沒多久呢就城破被俘了。 這個安祿山見了顏杲卿當麵大罵,是我把你從一個小官一步一步提拔起來的,我有什麼對不起你的,你敢背叛我啊。 這個顏杲卿怒目而視,破口大罵道,我家世代為唐朝大臣,我為什麼要跟著你造反來? 而且你本來是一個放羊的羯族奴隸啊,也是當今聖上提拔你才有的今天。那皇上又有什麼事兒對不起你啊,你反叛朝廷。 這個安祿山非常的憤怒,令人把這個顏杲卿綁在了天津橋的橋柱上啊,洛陽的天津橋啊,肢解並吃他的肉。 這個顏杲卿,罵不絕口,這個叛賊呢就咬斷了他的舌頭,說看你還能罵嗎?顏杲卿就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遇害時年,65歲。 所以文天祥敬佩他啊,跟嚴老將軍一樣,視死如歸。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文獻,就是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祭侄文稿》。 在《正氣歌》裡說的第九個故事啊是或為遼東帽清操利冰雪。 說的是三國時期的一個著名隱士管寧。 這個管寧呢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代,世世代代居住在山東。這個漢末天下大亂以後啊,全家就躲避戰亂啊,跑到遼東去了。 那邊當時呢歸遼東太守公孫渡管轄啊,在遼東呢生活了30多年,公孫家三代君主啊,公孫度,公孫康和公孫恭啊,請他來當官,他都不來。 後來呢遼東又大亂,他帶著全家呢,又回了山東啊,曹丕,曹睿,曹芳也是一家三代請他當官,他還是不來啊。 以84歲的高齡辭世啊,他在遼東的時候呢就常戴著這個皂帽,就是一頂黑色的帽子。 後人呢就用遼東帽來比喻高潔的情操啊,他這個做法呢暗和孔子說的啊,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啊,所以文天祥以他為榜樣啊,認為元朝這種無道邦國呀,他是絕不會投降的。 在《正氣歌》裡邊兒說的第十個故事啊,是或為出師表鬼神氣壯烈。 這個大家都知道是劉備死後呢,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給後主劉禪寫的信。 臣下給主上寫信叫表啊,皇帝呢給臣下寫的一般叫詔或者敕。 《出師表》大概的意思啊就是他跟後主劉禪說呢,我本來是南陽的一個農民啊,先帝劉備呢待我不薄,三顧茅廬把我給請出山了,已經20多年了。 結果大業未成,先帝就駕崩了,那我現在這麼勞累呢,一手打南蠻啊,一手發展經濟,就是秉承先帝的遺誌,一定要光復中原。 現在我要帶兵出去打仗了,不一定能回來了。 為了以後國家的發展,我給您推薦幾個賢臣啊,文臣誰誰誰啊,武將誰誰,您一定要親賢臣,遠小人,別把國內政局搞亂了啊。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就是我現在越寫越難過,已經不知道說什麼了。 這個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後壯誌未酬,病死在戰場,也就是五丈原。 所以文天祥敬佩他能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啊,這也是文天祥自己的信念。 第11個故事,是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說的是東晉時候的祖逖就是成語聞雞起舞裡邊兒那個主角兒啊,每天記一打鳴兒呢,他就出來練劍啊,這個成語裡呢還有一個陪他鏈接的配角啊,叫劉坤,這個人也很厲害。 西晉的時候爆發了這個八王之亂後羯、氐、羌、匈奴、鮮卑這五個少數民族趁機先後占領中原,就是五胡亂華。 歷史就進入到了東晉十六國時代,這時候啊祖逖也逃難到了淮河流域啊,當地呢很多的北方人都流亡到了這兒。 因為這個長江淮河一帶呀,水係特別多啊,少數民族的騎兵呢打不過來啊,大家就共同祖逖這個主。這時代的這種軍隊很多。如東晉的北府軍和齊國軍都是這類武裝。 為了獲得東晉朝廷的承認,於是祖逖就渡江到了健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勸進這個瑯琊司馬瑞。 當時這個瑯琊王司馬睿呀也是剛跑過來還沒稱帝呢,他就說啊晉朝大亂呢,主要是由於這個皇室內部自相殘殺啊,胡人就趁機進攻中原。 現在中國的百姓呢飽受敵人摧殘,人都想起來反抗,那隻要這個瑯琊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服失地,那北方各地的人民呢一定會群起響應。 這個瑯琊王司馬瑞,他並沒有這個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聽祖逖說的有道理啊,也不好推辭啊,就勉強答應了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刺史。 祖逖這個官兒可不小,晉朝時候一共就隻有19個州。 可惜呀,這地方當時不在晉朝的手裡管,所以他隻能算是名譽刺史。 這個司馬瑞呢又撥給了他1000個人吃的糧食啊,還有3000匹布,所以說人馬和武器啊,老兄你自己搞定吧。 這祖逖就帶著他一起來的幾百個鄉親就組成了一支隊伍橫渡長江啊,傳到江心的時候啊,這個主題就拿著船槳在船舷邊啊拍打啊,一邊兒唱歌兒啊,一邊兒跟大家說啊,如果我不能平定中原,就絕不在渡江回來。 最後呢他也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死在了長江以北,所以文天祥敬佩他,就是他跟諸葛亮很像啊,都是有使命感的人。 弟十二個故事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個說的是唐朝中期唐德宗時期的事兒啊,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重孫,他有一個大將呢叫段秀石坐鎮西北,總攬軍政啊,受封是張掖郡王。 後來呢這個靖遠鬧兵變,就是現在的甘肅,寧夏那邊亂兵一路打到了長安城,唐德宗李氏呢跑路了,安史之亂以後啊,這個唐朝皇帝動不動就被趕出長安城,也司空見慣了啊,這個打包收拾行李啥的,那個技能都很嫻熟啊,叛兵打到長安以後呢,誒,發現長安有一個被軟禁的幽州節度使叫朱泚。 當初朱泚呢來長安啊,跟唐德宗想搞好關係,沒想到一來呢就被扣留在長安了,結果亂兵一來呀,這兩撥人那是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了。 亂軍迫切需要一個有名望的領袖帶頭造反,這個朱子泚呢迫切的希望鹹魚翻身啊,改變他被囚禁的這個局麵,於是諸此呢就在長安稱帝啊,建國號漢。 這時候啊這個段秀時因為得罪人已經被奪去兵權很久了啊,朱泚就當他是自己人啊,跟他商量說怎麼攻打奉天殺了這個德宗皇帝。 這個段秀石呢其實是在跟人密謀想暗殺朱泚,正聊著聊著呢,啊,他那合夥人呀就悄悄伸手就掏刀啊,結果被朱泚發現了。 段秀時一看就急了,舉起手裡拿著那個護板啊,上朝的時候,官員都在手裡邊兒舉著的那個就照著這個朱泚的腦袋砸,但是那玩意兒是象牙做的,殺傷力太小。 這時候呢殿下衛兵就沖上來了啊,把段秀石和他那個同夥兒啊亂刀砍死。所以文天祥呢也是敬佩他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