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伯對這些事情倒是了如指掌。通過六伯的介紹,林夕逐漸了解了這個時代衛所的情況。 明朝初年以衛所作為軍事基層組織。5600人為一衛,1120人為千戶所。112人為百戶所。分別設置指揮使、千戶、百戶統帥之。 中央設大都督府統轄全國軍隊。洪武15年,朱元璋撤銷大都督府,改設前後左右五軍都督府管理全國衛所、軍隊但沒有調兵權。 兵部有調兵權。但手中無兵。隻有皇帝才掌握最高的兵權。 遇有戰事。由兵部稟報皇帝。皇帝直接任命將領統兵戰事結束。將領交印回任,官兵各歸衛。 衛所軍以各省都指揮使為最高統兵官。各省都指揮使又分別統屬於中央五軍都督府。京師地區衛所則由五軍都督府直接管轄。 衛所的軍籍與民戶有別。是世襲而不能更改以此保證兵源。 衛所兵的任務為出征、防守和屯田。平日軍隊實行屯田飼養,並進行抽練。 林夕一邊聽著六伯的講述,一邊在腦中想著自己學習和了解到的明關於明朝衛所製的相關情況。 從整體看來,衛所兵製和府兵製頗有相似。但是其經濟基礎完全不同。 府兵製是建立在軍田製基礎上的。劃分一定地方為兵府,在這些地方實行均田製。把因戰爭而無主的農田分給士兵,讓士兵在此地定居。平時為民,耕種訓練。戰時為兵,出兵打仗。 而衛所兵則是一人當兵,世代當兵。而且還要給朝廷種地,經濟基礎和府兵製完全不同。 而衛所人員作為軍隊中最為基層的組成人員,他們本身就是由當地進行招募和征召的,所以他們也會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而由於衛所人員本身就是從軍隊中選拔出來的,所以他們本身也會擁有著極高的忠誠度和作戰能力。這也就使得衛所成為了明朝軍隊中最具有戰鬥力和忠誠度的存在。 但是朱元璋駕崩後,這個軍戶的製度開始有些變樣了,在管理上的鬆懈和後期靖難之役的發生,當然還有是一些社會問題的發酵。讓許多無法脫籍的軍戶,紛紛逃離了,導致了明朝中期,出現了衛所戰鬥力低下,人員短缺等情況發生。 明嘉靖時期邊患嚴重,急需兵力為了補充兵員,衛所就引入了一些犯人或者流浪漢等人,由於人員的結構復雜,讓衛所形象大跌,更是失去了以前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勃勃生機。募兵製重新興起。 抗倭名將戚繼光組成的戚家軍時就是義務招募了大量的農民入伍以衛所軍官為骨乾以老實的農民為基層士兵組建起的一支募兵或用現代化來說是一支雇傭軍。 戚繼光本身頗具將才。他建立了一套戰術體係,使得戚繼光組建的軍隊在麵對倭寇時極其有效。 但由於募兵製破壞了早期衛所製兵帥分離的構想。內閣不得不將兵權下放於將領。朝廷無法完全掌控兵權。加以募兵日多國庫日枯,這也為戚繼光晚年的悲慘遭遇埋下了伏筆。實際戚繼光的遭遇是萬歷年間募兵製和衛所製的一次較量,最後以戚繼光所代表的募兵製慘遭失敗結束。 衛所製度其實最開始的時候隻是一個單純的軍事管理製度,並沒有過多的軍事職能。隨著明王朝的不斷發展,它也逐漸開始擁有了作戰、屯田、稅收等諸多功能。 雖然明朝初期並沒有過多的時間來將其進行完善,但是在後期發展的過程中,衛所製度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完善,並成為了明朝軍隊中最為重要的軍事管理製度。 由於衛所主要負責的是對所轄地區內的軍事管理,所以這也就決定了這個製度是屬於一種軍事性管理。同時也因為如此,在衛所內部也會進行著大量的訓練工作。 明朝的衛所製度還在明朝的中業挽救了瀕臨滅亡的大明王朝。 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駐北京的中央直屬部隊瓦剌被消滅殆盡。 明朝的經歷了土木堡之變,雖然損失嚴重,可是畢竟隻是損失了京師的衛隊而已,在明朝的其他地區,還有駐紮著許多的軍團可以隨時進行補償,而這些人聽命的是明朝的兵部,這也是於謙能夠堅守都城的底氣和信心。 因為他知道隻要自己堅持下來,各地勤王的衛所就會組織起來,保衛京師。 正是因為衛所隻忠於明朝中央,並不是某一位將領或者王爺的私人部曲,所以調動起來才能更加自如,而衛所之所以對明朝天子如此忠心,重要的還是自己生活來源,就是農耕結合,如果沒有明朝給的地,那麼他們將成為流民。 而明朝衛所製的崩壞,也是因為衛所兵隻忠於中央,而不是某些將領的私人部曲。所以那些將領便肆無忌憚的大量侵占士兵的田地。使得士兵失去田地,無法養活自己及一家使普通士兵不斷逃亡。 而衛所軍官為了應付朝廷的點驗。不斷把失地的流民和一些無賴充入或者乾脆在點驗時雇一些人來充當衛所的士兵。導致偌大的衛所,除了軍官的親兵之外,其餘的人都不堪一戰。 在土木堡之變的時候。衛所還是能有效控製地方的明朝管理機構。 被皇帝和眾臣推舉為兵部尚書的於謙,抽調京師周圍其他衛所的地兵力,組織了20萬人守衛大明京都北京。 於謙親自帶領軍隊與京郊與瓦剌大軍激戰,最後將其擊敗,這場戰役是大明歷史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大明正式確立了以文官駕馭武將的製度。 雖然衛所製度逐漸衰敗。還是能很有效地控製衛所所在地的大明領土的。 畢竟將士才是國家的頂梁柱,隻要他們一天保家衛國,那麼及時有寧王這樣的叛臣,也隻是曇花一現,更多的是王陽明、戚繼光和秦良玉這樣的忠君愛國的名將會挺身而出。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它也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其實嚴格上說起來,不管是東北的努爾哈赤。還是最後推翻大明的李自成。他們都是屬於衛所製度下的職業軍士。 他們與其說是改朝換代,不如說是明朝的軍方對控製他們的文官的反攻倒算具體表現就是在清朝建立後,對漢族的文官百般的防範打壓。 並不是因為那些文官是漢族。而是清朝不分滿漢對文官是根本的不信任,終清一朝。掌握實權的始終是有那些從衛所製的八旗中挑出來的所謂的旗人官員,他們當中有很多就是漢族。還有很多所謂的包你奴才當的官。他們也是漢族。最有名的就是雍正家的包衣李衛。 所謂的滿清八旗製度,其實上就是徹徹底底的隻是改了一個名字的明朝的衛所製度。包括衛所製度的一切的規定都絲毫沒有走樣的繼承了下來。 清朝後來所謂的打遷,包衣和奴才等說法,實際上最開始通行於遼東的明軍係統。 滿清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把衛所製度的官兵改成八旗兵和綠營兵。 八旗兵是在入關前的兵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用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進行編製的武裝。入關以後繼續沿用以其統兵。而八旗兵采取世襲製年齡16歲以上的八旗子弟,人盡為兵。 綠營兵就是向清廷投降的明朝各地的鎮戍部隊。起初大部分就是所謂的九邊的邊軍。也是明朝中最精銳的部分。綠營兵通常是有土著兵、父子兵所組成的所以團結性較強即使麵對逆風戰也能為了給身後的父兄留條退路而死戰到底。 清朝政府為了防止綠營兵形成藩鎮化。所以就采取了一係列的限製製度。 用兵時從各路綠營兵抽調軍隊,有邊將統轄,實際上是恢復了衛所製以前的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製度。 而且綠營兵使用小營製,每營兵不過三五百人沒有明朝衛所製使那樣龐大的兵力。從而也不用使用太監或者文官監軍也基本保證了綠營官兵的待遇和他們對朝廷的忠心。 這點可以在辛亥革命前後,由綠營改編的巡防營的表現體現出來。 那些跟隨革命黨造反的軍隊,全部是新軍。而作為綠營改編的舊軍巡防營往往是與新軍作戰的反麵存在。雖然他們的戰鬥力不如新軍但是他們對滿清王朝的忠心絕對是在新軍之上。 清朝還采用總督營、巡撫營和駐防營的製度。使主要的地方兵力控製在都督文官手中。但這些督府隻有指揮權。而綠營兵的實際控製權是在各個綠營的長官的手裡。從而使指揮權和領兵權分離防止任何一方都做大。 綠營兵是世襲的所以綠營就成為和八旗一樣的世襲製衛所兵了。 太平天國運動和清朝數次的對外戰爭的失敗。讓清朝開始在全國編練新軍。實際上的兵製並沒有多大的改變,隻不過是由世襲製變成了募兵製。其根本還是延續了幾百年的衛所製度的變種,都是部隊就食於地方,並維護地方的安全。一旦國家有戰事,就由部隊的各個駐地抽調部隊參加戰鬥。但是,募兵製有一個極大的缺點。就是軍隊需要將領招募的往往會變成將領的私軍。 而這種製度也從明朝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之前,其表現方式就是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和地主團練武裝。 這種衛所製在中國實行了將近500年。固然有其軍戶長期世襲,戰鬥力下降,容易產生地方軍閥。衛所兵為其首領之命是從。他們對中央的忠心,是其領兵將領對其中央的中心程度而定的等缺點。 但也有其的優點的那就是衛所軍在維護地方的社會安定和維護國家統一方麵有其堅定不移的立場。 比較有特點的就是民國的大西南的地方軍閥部隊,比如川軍。滇軍。桂軍。 川軍雖然在內戰期間。把四川百姓盤剝相當兇狠。但在抗日戰爭中其堅定的抗日決心以及頑強的作戰精神。使中國有了無川不成軍的傳說。 而滇軍。桂軍在抗日戰場上都有出色的表現。 作為其代表的原國民革命軍60軍也是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50軍就是典型的有衛所製特點的地方軍閥武裝。 曾澤生率滇軍在慘烈的臺兒莊戰役中奉命固守禹王山20晝夜,打光了子彈就再把刺刀拚到卷刃,部隊雖然傷亡過半,但日軍始終無法接近陣地。 日軍都承認滇軍是自918以來他們遭遇的最為勇猛的中國部隊。隨後在南昌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中,曾澤生部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解放戰爭時期,曾澤生部內戰中卻屢戰屢敗當時作戰時都不敢把它放在主要方向。隻把他當做二線部隊和守城部隊使用。直至1948年10月17日,曾澤生率部3萬餘人於長春起義,其部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 這就是衛所軍隊的一大特點。在他認為的自己的地盤裡自家的內戰中表現的就是戰鬥力較弱、戰鬥意誌比較薄弱、戰鬥中對地方的破壞性很小。 表現的最顯著的就是在紅軍長征中生死攸關的強渡大渡河戰鬥。 當時就是因為四川軍閥考慮到修橋不易,舍不得炸毀大渡河上連接兩岸的鐵索橋。使當時紅一方麵軍的主力絕地逢生。也使當時報紙上宣傳的石達開第二,成了一個笑話。 在衛所軍的思想中反正都是吃飯,跟著哪個主子吃飯是無所謂的,隻要是自家人就行。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50軍奉命入朝參戰。在戰鬥中,50軍重創英國皇家重型坦克部隊,這是人類戰爭歷史上重型坦克團被輕步兵全殲的唯一一次戰績。 曾澤生更是最先指揮部隊攻入漢城,最先把美軍追擊到水源以南巫山,最先在漢江以南並在美軍強大攻勢下頂住了進攻。 但真正屬於50軍的輝煌。是在第四次戰役中,1951年末,阿美麗卡四星上將李奇微製定了和誌願軍打消耗戰的策略,並意圖將誌願軍打回鴨綠江。與此同時,彭總也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命令王牌部隊38軍頂住西線強攻,而與38軍配合作戰,竟然是之前的國軍,現在的50軍。兩隻防守部隊。一隻是從紅軍時期就是主力部隊的38軍。另一支在內戰中堪稱弱旅的50軍。 當時誌願軍的大部分的指揮員都對彭總的這種部署表示不滿和對50軍戰鬥力的擔心。曾澤生麵對兄弟部隊對所部戰鬥力的質疑。麵對彭老總的殷殷希望和堅守至少十天的命令,回到部隊後,立刻動員部隊快速布防。 麵對美軍王牌部隊50軍的全體將士心裡揣著保家衛國的信念。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頭可斷,血可流。 在位於朝鮮漢城以南30公裡的主陣地修理山,美軍的轟炸和炮擊就就像犁地一樣。把整個陣地犁了一遍。但50軍幺八四師四四四團的誌願軍戰士。但是沒有後退,他們英勇無畏的進行火力阻擊,白刃戰,肉搏戰,彈藥打光。他們就用自己的身體和鋼鐵洪流較量。 在戰後被授予修理山英雄連稱號的四連,戰鬥打響時全連128人,撤下陣地時,僅剩28名勤雜人員和炊事員。 曾哲生含淚下達作戰指示,在集結號沒有吹響之前,任何人不許後退。排長陣亡,連長頂上,連長戰死,營長頂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營長壯烈了團長頂上。團長犧牲了師長到一線指揮。師長殉國了,軍長上刺刀。 漢江阻擊戰整整打50多天,阿米麗卡最終輸了,李其薇將修理山稱為血嶺。 在修理山戰鬥最激烈的是也是漢江阻擊戰最激烈的時候。老蔣派人在阿美麗卡的陣地上架起高音喇叭。拿著國民革命軍60軍的花名冊。看著上麵的名字,挨個的點名,向這邊大喊著,隻要放下武器,投降過來。全部官升三級。並且給予高官厚祿。但是麵對阿美麗卡的誘降,無人投降並且很多陣地都是戰至最後一人。 這也是衛所軍的另一大顯著特點。在麵對外敵入侵或者外軍入侵的時候。由於它的來源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旦戰敗,他們的父母兄弟就會遭受屠戮。所以他們會戰至最後一人,死戰不退。另一個反麵的例子就是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留守北京的八旗部隊。雖然他們戰敗了但是他們仍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並沒有因為皇帝逃離了北京和沒有人進行全麵的指揮而投降。盡到了一個他們作為軍人的責任。 所以說衛所製度也是有其先進性的。關鍵就是在國家對軍人的待遇。這支部隊的的紀律以及訓練程度。還有其後勤的補給程度才是真正決定。這支軍隊戰鬥力的根本原因。 這時六伯的話語在林夕的耳邊響起。 “哎,剛開始衛所軍是很能打的。什麼時候變得不行了呢?大概是從靖難以後。皇帝為了爭取衛所官員的支持。取消了高祖皇帝的規定,衛所的子弟承襲父職必須進行考核。從那之後,衛所的戰鬥力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