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拿到的是有小吏寫上名字的卷子、一疊草稿紙和一張由小吏寫好的考號走向考場,並尋找自己的座位。 隻是剛才在排隊的時候,林夕突然聽道突然如同波浪般傳了開來的一條消息突然,令大家都驚訝不已,甚至讓大家顧不得考前的紀律紛紛傳遞自己知道的消息。 這條八卦的大新聞也緩解了大部分考生的的緊張感。 這消息是關於張容獻的,大家先前一直都知道張容獻去年去了一次廣州城,但卻不知道他去做了什麼。隻是如今消息已經傳了回來。 原來,張容獻前往廣州城並不是去遊山玩水,而是去做了廣東巡撫的帳前幕僚,參與了鎮壓粵西瑤苗叛亂的戰事,還獻計平息了粵西的土客爭端。得到了兩廣巡撫的欣賞。在奏功表上還填了張容獻的名字。 這次張容獻回來復考,即將升任京官工部侍郎的巡撫大人特意官船相送,並稱後年要在京城為其設宴,賀其再登皇榜。 再想到魏雲和張榮獻的賭約。自己和張容獻打的幾次交道。他提出的那些條件,林夕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林夕聽到那些考生曾經說巡撫跟提學乃是同鄉,兩人還是同榜進士,交情不錯呢。 林夕聽到這個消息,當即露出一絲苦笑。不由得對林長鈺的謀略深感佩服。如果讓張容獻來考試,那麼院試案首非其莫屬。 童子試和院試其實還是夾雜著太多的官場交情。為什麼縣案首一定能通過府試,而府案首又必然得到秀才的頭銜? 這還不是官場的一項潛規則。知府賣麵子給知縣,而提學官又賣麵子給知府。 在如今的大明朝,可沒有那麼強的上下屬關係。七品禦史搬到朝廷大員的案例不在少數。 現在,譚巡撫憑著鎮瑤苗的戰功和平息粵西土客爭端的政績,官升到從二品的工部左侍郎。別說是四品的陳提學,哪怕是六部尚書都不敢將他真得罪了,更不可能吝嗇一個小小的院試案首。 因為工部左侍郎就是工部真正的一把手。而工部尚書則是按照大明的慣例是參與內閣的閣老之一。 大明在張居正之後的內閣一般有首輔、次輔還有皇帝指定的一名閣老,加上六部尚書組成。而首輔和次輔是由京官在大殿上挺推所選舉出來由皇帝批準的。 如果內閣中發生爭議則是舉手投票,票多者為勝。然後再將他們票擬的意見上奏皇帝,皇帝批紅同意便形成聖旨和政令,便可以頒行天下。如果皇帝不同意,便打回再議或者留中不發。 院試由於人數不算太多,所以很快便檢驗完畢,進行得很是順利。考試座位跟縣試和府試稍微有些不同。隻有一桌一椅並無房間。所有考生都是麵朝北,正對著一個為陳提學準備的高臺,中間有一個甬道。 林夕的運氣比上次要好,桌子很是乾凈中間的木板的接縫很是緊密,得到了一張很好的桌子。 大家按著座位號就坐,靜待著考試開始。隻是很多聽到剛才那條消息的人眼中仍然帶著幸災樂禍,時不時有知道一些內情的考生轉頭瞧向魏雲坐的那張桌子。 魏雲麵不改色的整理著自己的東西並用水瓢舀來的清水滴在硯臺上,開始磨墨絲毫不顯得緊張。不因為他突然聽到的那條消息而顯得慌張。讓那些考生對魏雲的鎮靜深感佩服。 而林夕卻知道魏雲如此鎮靜的原因,因為那個張榮獻今天不可能來參加這場院試了。 “入場閉關轅門,考生不得喧嘩。”一聲鐘聲響之後,外頭有衙差大喊了一聲,隨後便聽到了關門的聲音。 科舉對於明朝是極其重要的,對防範舞弊的行為更是做到了極致。門關閉後,不管什麼原因都不會再開啟。這裡會自成一個獨立空間直到考試結束,不論是考官還是考生,都沒有再跟外界接觸的機會。 院試隻有兩場。正試一場,復試一場。正試選出20名考的好的考生。他們便已經定下了秀才的身份。然後其餘落選的考生再復試一場。同樣在選出48名生員給予秀才的身份。其餘的人隻能明年再來了。 院試跟府試一樣考題都是貼在木板上。由衙役舉著那塊木板在考場內來回進行走動,讓考生查看題目。 林夕提起筆將題目抄到自己的草稿紙上。這次考試隻有三道題。四書題兩道,五經題一道。 第一題。百姓富君與不足。這是一道標準的四書題。出自於論語。 這其實是一個典故。魯哀公與孔子弟子有若的對話。當時魯國實行十稅二的稅收政策,但盡管如此高的稅率,國家財政還是很困難。所以,魯哀公就問計於時任卿相的有若。 有若卻是建議減稅,減輕百姓的經濟負擔。他說如果百姓富足,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怎麼又會夠呢? 正是如此,這道題目的意思是,如果百姓富足,君王怎麼會不足呢?不得不說。這個提學大人還是很有水準的。考的是正統的四書題,而非那些截搭題。雖然截搭題流行於科舉中,但是鄉試後考的還得是正統的四書五經。 而現在第一道題有貼近如今的時政。朝廷現在同樣是麵臨著國家用度不足的問題。更帶著一種為國解憂的味道。 明朝現在的稅收確實很是人道,行的是三十稅一。這無疑很符合儒家的富民思想。 但很是可惜,現在的環境卻是民不富,君亦不富。這其實是大明朝的稅收製度出了問題。 作為主稅的農業稅。因為鄉紳藩王和官員不停的。侵吞土地,使能夠收稅的土地越來越少。而且那個縣裡的稅錢又不能少,所以就是那些小地主和自耕農的承擔的稅負越來越高,他們抗風險的能力越來越低。稍微有個風吹草動,便失去了自己賴以為生的土地,而使朝廷的稅源更少。 另一方麵是明朝與邊疆蒙古和西南少數民的茶馬貿易,由於走私而收入大減。海外貿易雖然收入相當豐富,但由於明朝的商業稅收的很少,甚至不收。 使由於貿易或走私得來的大量財富囤積於民間,所以造成普通老百姓窮,大明朝廷也窮,隻富了位於中間的官員、士紳和藩王。 就拿林家為例,在海上走私獲取的暴利到底有多少,林夕不知道。但林夕知道自己修建了那個曬鹽的鹽場,每年大概能產100萬斤左右的海鹽。 這個數量聽著好像很多,其實隻不過是1000多噸而已。這些食鹽所產生的利潤都不向大明王朝交稅。 林家用這些財富養了一隻商船隊,還有一支三千餘人的私人武裝。這支武裝可是人人披甲,有一半的人手持火銃,並裝備有大炮和福船艦隊,戚家軍式的近代武裝部隊。 如果遇到大的戰事,以這支部隊為基乾填充一些經過基礎訓練的衛所的軍戶可以拉出一支三到五萬人的有很強戰鬥力的武裝力量。 別的地方不說,就是南海這一塊,這支力量都可以發動滅國的戰爭了。 就以交趾為例,他們一個國家的常備武裝部隊也就五至七萬人,如果達到林家私人武裝裝備和戰鬥力的精銳武備力量充其量也就隻有一萬人左右。 遼東的李成梁,李家的鐵騎也隻有8000家丁,就可以縱橫遼東,控製著大明整個東北的所有地盤。不過他們是騎兵,要比林家這隻兼備海路的武裝力量要稍微費錢費力一些。 林夕輕嘆了一口氣別想的太多了,還是繼續考試。 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林夕撚袖揮毫,當即就開始破題。這無疑是極為高妙的破題。一句話便是將有若的思想歸納。單此一項便能得高分。 破題之後,林夕手中的筆卻沒有停,在硯臺上蘸了墨繼續揮灑起來。蓋君之富,名哲焉。民既富矣,君其有獨貧之理哉。有若深言軍民一體之意,……恒存節用愛仁之心,十一而成……。一篇數百字的文章便是呈現。這次用的是館閣體,字體清晰,文章立意精妙,而表述的更令人拍案叫絕,打得無可挑剔。這篇文章寫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讓人無可挑剔。可是這種思想隻能存在於理論,實際運用,就是大明現在的這種情況。 按照考試習慣這篇文章先是寫在草稿紙上。林夕拿著草稿,仔細檢查了一篇寫完的文章。然後小心翼翼的將草稿放在一邊用兩條鎮尺壓上放在一邊曬乾。 第二道四書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題仍然是一道正統的四書題。 這是孔子對顏淵說的一句話。意思是。用我呢,我就去乾。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 林夕的腦海當即浮現一魏先生給他準備的一篇範文和這道題出的是一模一樣,林夕馬上就將它寫在草稿上林夕現在根本不管這篇範文是別人寫的,隻要把它寫上,那自己的秀才功名就穩了。 因為這些範文都是在歷次考試中精選出來的文章,現在又沒有抄襲一說。隻要寫上那考官就無法黜落自己。 實際上這道題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千裡馬常在,而伯樂不常在。這又涉及到一個王朝的人才選拔製度。鑒於中國的史料豐富。所以,人才選拔製度有完整的記載。 有開始的部落血親製。這種製度現在在大明北方的各個部族也還是存在的,也就是說,部落掌權人全部是部落首領的有血緣關係的親屬。 這種製度的最大缺點就是人。優點是人員誠忠誠可靠,而且團結性較強。但是缺點也相當明顯那就是部落首領的子嗣數量並不能由部落首領控製,那是由老天爺決定的所以部落勢力擴張十分緩慢。 這種製度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周朝的確立。在這種製度上發展出了世卿世祿製度。這種製度也可以稱作古貴族製度。這種製度主要就是由周朝開始執行直到東周的滅亡,這種製度就徹底結束了。由世卿世祿製度發展出來客卿製,後來又發展出郡縣製。 在秦朝時就是分封製為代表的世卿世祿製和郡縣製為代表的客卿製和流官製的一次較量。 雖然雄才大略的始皇帝肯定了郡縣製。但是在隨後的秦末農民起義戰爭中,郡縣製的弱點暴露無遺,那就是郡縣的長官沒有拚死抵抗到底的決心。 在隨後漢朝的建立製度中就實行了郡國並行的製度。後來漢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徹底瓦解了郡國製度。重新開始使用秦始皇製定的郡縣製。 但是漢武帝瓦解了劉姓的封國卻為另一股勢力世家大族,創立了發展的基礎。世家大族發展壯大以後便推出了一種九品中正製。 這種九品中正製已經具有周朝時的世卿世祿製的一些特點。所以這種製度的缺點帶來的社會大動蕩,直接引發了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的由北魏的拓跋氏的全麵漢化而結束。北魏是中國一個承上啟下非常重要的朝代。他建立了兩個製度,一直影響中國。 一個是以稅收代替土地的多寡作為收入的收稅製。 在北魏以田畝作為稅收製度之前,官員和朝廷的收入來自各自控製土地的多寡。既是一個就像是漢朝的皇帝,他的收入也來自於朝廷直接控製的土地。 北魏的這種製度,把由官員控製各自的土地變成了官員的收入來自於同等數量土地的稅收。 這樣就使的官員的收入主要的多少由他所控製的土地變成了朝廷給他發多少俸祿,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正式進入了稅收時代。 第二個重要的影響就是府兵製。 朝廷以豁免租種土地上的稅收為條件。讓這些租種土地的人在朝廷需要的時候自備兵甲、戰馬、和少量的糧草,集結起來為朝廷打仗。這種製度為後來唐朝的輝煌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基礎。 現在的大明的衛所製,實際上就是由府兵製發展而來的。隻不過被明朝的開國的朱太祖作了一些改變。 而隋唐由於受世家大族的影響太大,所以隋文帝楊堅便創建創建了另一種特殊的人才選拔方式,科考製,也就是林夕現在進行的這種考試。 隻不過在隋唐的時候它隻是作為世家大族舉薦製的一種補充。 可是事情的轉折發生在唐末的黃巢起義。黃巢起義奪得了李唐的天下,由於這些世家大族陰奉陽違,徹底激怒他,於是便在他的控製區把所有的世家大族全部斬殺乾凈。那句著名的詩句,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說的就是這件事情。 這個行動雖然黃巢是舒服了,但是給以後的國家治理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使人才出現了巨大的斷層。以考試來進行遠人才選拔的科考製度才正式成為主要選拔方式。 人才選拔科考方式真正的發揚壯大,就是在宋明兩朝。尤其是大明創立了選拔人才的簡單的文章方式,八股文。建立了糊名製、南北分榜製、還有襲爵、恩萌,國子監等多種當官的製度。 這多種官員選拔製度,實際上就是大支撐大明王朝的四根柱子。 其中第一種就是承襲爵位,這一根柱子已經被朱棣親手砍斷了半根,再加上土木堡的重重一擊這根柱子已經無法支撐大明了。也就是現在藩王和勛貴已經成為了一種旱澇保收的職務,而無法再承擔他們指揮大明軍隊抗擊外辱的職責。也就是說,大明的軍隊的指揮權已經完全落入了文官之手。 第二個就是國子監。這種製度本來是為了獎勵那些為國立功或者有突出的表現有功之臣,由官府或皇帝選擇有功之臣的後代其中一些比較優秀的人來擔任大明的基層官吏。 但是這種製度被那些以權謀私的文官給基本廢掉了。那些在國子監中讀書的所謂讀書人。基本上都是偏遠地區,不想去。而真正憑本事過科考,他又沒有那個能力。所以都是混一個相當於舉人的功名,回到家鄉去作威作福了。 第三個就是這些科舉考出來的文官。他們在朱元璋設計的權利構架中,主要是作為皇帝的助手管理廣袤的國土。 但是這些文官經過百餘年的努力,已經攥住了稅收的權利、軍隊的指揮權。還利用科舉考試淘汰了那些與他們思想理念不同的人。 於是國家的控製力牢牢掌握到這群文官的手中。但是文官最大的問題是,他雖然掌控了所有的權利,但是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 所以就像一個管家掌握了家裡的絕大部分權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他們又不認為自己是這個家的主人。他隻有一個選擇了拚命的掏空這個家,充實自己的小金庫。他們的心裡就是想這個家哪怕沒了,也隻是換個主人,自己還能乾著管家的活。 最後一根柱子,就是大明的力量基石,全國的軍隊。 大明現在之所以還能夠牢牢的屹立,沒有絲毫的動搖。就是因為那種被文官瞧不上,皇帝也認為無用的衛所製。 因為這些衛所官員相當於是世襲的低等貴族,他們的一切都來源於大明的皇帝,所以他們對皇帝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這些衛所分布於全國各地,他們牢牢的控製著大明的每一寸國土。 但是由於基層軍官的貪婪和大明的文官的漠視,使這種製度正在慢慢被掏空。朝廷也逐漸把衛所軍的有戰鬥力兵力抽調出來組建成募兵,雖然是大明軍隊的戰鬥力有所提高。實際上這就是把國家控製的軍隊變成了私人將領控製的私軍。 甚至在九邊的地方還大量招募非漢族的軍士填充,這樣就更使軍隊進一步的私人化、軍閥化。這樣不但削弱了朝廷的統治基礎,還為那些周邊的少數民族培養了大量熟悉明軍的將領。 林夕雖然通過這兩道考試題腹誹如今的大明的種種不合理。但是他也毫無辦法隻能夠全心的投入於考試中,林夕通過腹誹大明心裡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全然不關注考場眾人的表現和身邊傳來的若有若無的臭味兒。 這回林夕的運氣有些不好。他光注意了桌子,卻沒有注意離他不遠的地方就是一個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