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四借鑒(1 / 1)

林夕和張玄之所以還賴在平安湧不走,是有原因的,他們師兄弟正在觀察張馮氏的表現。   張馮氏也加入了祖神道,這些天她也經常燒香。晚上經常和三師兄一起向剛入教的主神道的疍家人宣講祖神道的教義。   主要就是講林夕編的那些故事。由於三師兄的主要目的是給他的妻子治病,所以也不是每天隻講一段,而是每天講兩個時辰。   基本就講到哪就算哪,而每天吃完飯後,平安湧沒有事的人都會聚集到石家祠堂麵前,聽三師兄張玄給他們說書。   張馮氏在三師兄張玄的勸說之下,把她隨身的那個刀匣,放到了屋子裡,不在帶著它到處走動。   兩人已經觀察了一段時間,如果再有個十天半個月,如果張馮氏的不出現精神恍惚或者晚上做噩夢的情況。那就說可以說這件事情解決了大半。   剩下的事情就不是著急能解決的了,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   不過那些事情就不關林夕什麼事情了。有一個專門學習道教的的三師兄在,他自己就可以解決他妻子的問題。   三師兄看到妻子的問題逐漸解決,於是便把心思轉到林夕創建的這個祖神道上來了。   他對林夕的教義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作為一個以道家思想為中心的宗教居然不過三元節。   所謂的三元節,是傳統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的合稱。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而掌握著三元的就是所謂的“三官”,於是便有了三元節就是來祭祀這三官的。   “天官”紫微昊天上帝,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或稱上元燈節。就是所謂的天官賜福。   “地官”清虛大帝,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七月十五即中元節,鬼門大開,直至八月十五。謂之地官赦罪   “水官”洞陰大帝,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就是暘穀帝君解厄,俗謂水官解厄。   然後張玄帶微笑的問林夕:“你知道是六月十九,正是慈航真人成道的日子。”   “慈航真人!”   林夕怔了一下,思索了片刻,想到他看的一本書,叫做《封神榜》。當中就有慈航真人此人,在書中此人是元始天尊門下,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   三師兄看到林夕眼中的迷茫,於是笑到說道:“我一看就是你在學習道藏的時候經常偷懶。在你創建的這個神仙體係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慈航真人又稱慈航觀音,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最為經典的神仙之一,他的道場位於普陀山落伽洞,使用的法寶為三寶玉如意、清凈琉璃瓶。”   林夕聽了師兄的介紹,連忙跟了一句:“我怎麼聽著你說這個形象好像是觀音菩薩是不是如出一轍。”   “一般來講,普通大眾都是將慈航真人與觀音菩薩認為是同一人,隻是道教稱為慈航道人,佛教稱為觀音菩薩,民間稱為觀音娘娘。   不過對道教和佛教的專業人士來說,兩者有區別是巨大的,尤其是對道教而言。   慈航真人與觀世音菩薩是不同的神、佛,他們之間有十分清楚且明顯的差別。   雖然慈航真人與觀音菩薩在法相上看來如出一轍,但是在道教看來,慈航真人與觀音菩薩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舉個簡單的例子。   首先就是兩者的性別。對於道教來說,慈航道人是道家女真神仙,修道成仙前本就是女人。   根據記載,在普陀落伽巖潮音洞中有一位女真君,相傳在商王時就在此修道,已習得神通三昧,發願要普度天下男女。經常用丹藥和甘露水救濟百姓,南海人都稱她為慈航大士。   古經裡記載說慈航道人原為禪黎世界墜王的小女兒,都到了四歲了還是不會說話,墜王覺的非常奇怪,不喜,就將她丟棄於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   山中沒有糧食,年紀小又不會采摘和捕獵,但是卻能吞食日月精華。根據古書記載可知,慈航道人本來就是女性。   這與佛教不同,在佛教流行觀點中,觀音菩薩原本是男兒身,後來化作女兒身的。   另外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同點兩者成道的時間。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有典可查的歷史就有四千多年。根據記載,慈航真人在商王時就已經修道成仙;另外記載的是商之紂王時期,慈航真人為元始天尊門下十二金仙之一,排名第三。據此可知,慈航真人最遲在商末周初就已經存在於中國歷史了。   而佛教最早產生於漢朝時期,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東漢時期,所以觀音菩薩最早也隻是在漢朝才出現在歷史中。   另外兩者的法相也是有區別的,寺廟的觀音菩薩的神像,在其胸口位置會有一個“卍”字的佛家標記,而道觀的慈航道人的神像則斷然沒有。”   林夕聽三師兄給他普及慈航真人和觀音菩薩的區別。   想到佛道兩教宗教的這座一個不像一座佛像,兩個名稱的現象,其實就是中國本土宗教和外來宗教逐漸融合的現象導致的。   比如六月十九即使慈航真人也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的日子。   民間百姓是如何過慈航真君成道日的。   可是民間這些百姓,‘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絕大多數都在求拜觀音菩薩。   至於拜慈航真君的,寺廟的香火也是如火如荼,因為觀音管的事情太多了求子、姻緣、避災、解厄。”   “這些佛門的人搶了我們多少道家的神仙,還有一些夷教也搶了我們道家的多少東西?”說道,張玄眉毛微皺,臉上一副不忿的表情,聲音也是埋怨不已。   “還有冬至節,冬至即夏朝以十月為歲首。是夏時的一年之首。後來周朝時把冬至移到了一月初一。   現在咱們過的元旦。其實以前和冬至是同一個節日。   而西夷人現在把冬至日定成他們的主誕生日。當做一年之首來過,實際上是恢復了夏時的歷法。   其實所謂的教義和歷法大家總是抄來抄去的。隻要能夠準確的反映日月更替和方便百姓的生活便沒有什麼關係。   如果有人一定強調這些東西的來處,那一定那就要加小心了,這些人不是要是不是要使壞?就是圖謀你們的什麼東西,就像佛家一樣。   如“清真”這個名詞原來是指的道家的專用名詞,現在你聽聞這個詞第一想到的還是道家嗎?   而“寺”“觀”原來是官署衙門的專屬名稱,現在你在聽到這個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神或者佛。”   而且三師兄通過這些天的傳道,發現了林夕創建的這個敘事傳說的最大一個毛病。   也就是說在在林夕所劃的信史部分之前,陳先生寫的那本書完全夠用,因為這些時間很多就根本沒有記載,所以怎麼說都可以。   但是一旦進入信史時代,那麼就需要一個統一的時間來規範中國歷史上的這些故事。   因為林夕把信史這個時間畫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或者說是紂王自焚於鹿臺這個時間段。   之後的歷史故事越靠近現在,歷史記載的就越詳細。因為很多東西都可以在歷代史書中找到,所以這個時間就劃分就非常有講究。   既需要一個時間的起始點,又不能和現實中的歷史發生沖突。   三師兄說這就是林夕創建的這個祖神道最大的一個弱點,這個時間不好劃分。   因為這個時間既要能夠自圓其說,而且還要不能與歷代史書中記載的真實歷史時間相沖突。   這就是所有宗教中的一個巨大的弱點,包括古今中外的所有宗教,如果你按照宗教的發展時間去推導的話,推到最前麵總會發現他和有記錄的歷史是存在矛盾的。   所以無論哪種宗教都不會去仔細的糾結來源,往往都是從一個傳說開始的,因為傳說這個東西是可以隨時改的。   一旦出現毛病,咱們可以改故事。而林夕這個祖神道卻無法修改,因為他這個祖神道的信仰是祖先,所以歷史必須真實,否則就會給這個祖神道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三師兄提出的這個問題。讓林夕很為難,因為如果達到三師兄的要求,是需要很深厚的歷史功底的,而林夕本人現在的學識水平根本達不到這一要求。   如果能夠把這個時間編出來,那等於修了一部從傳說到現世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不管是以前的私修的歷史,還是後來官修的歷史書,那幾乎都是一輩子的事情,都不見得其修完。你讓林夕修一部通史,恐怕通史還沒修完,大明就已經沒了。那還要祖神道乾什麼?   看看一下中國的那些歷史資料吧。再看看修史那些人和他們所用的時間就能想到這是一個多麼反雜浩瀚的工作。   在漢朝以前的各種史書都是由各個國家自己有史官記錄的。   從漢朝開始被歷代文人和官府認同的一共有二十四部史書都被認為是正史。   但其實這個前四史啊,都是私修史書,至少在當年沒被認為是正史。   第一部史記,是司馬遷自己寫的,跟朝廷沒關係,當時也不叫史記啊,沒有準確的書名叫太史公書,因為這個司馬遷的官職啊,是這個太史令。   他本來就是掌管國家收藏的史書,負責記錄歷史的官員。所以他利用工作之便整理了他所管理的歷史資料。   把他所能找到歷史資料中的內容編撰為一本書。估計也是他在平時無聊時給自己留的一個小作業。因為在《太史公書》中有很多記載,明顯是司馬遷自己意會的。比如漢高祖斬白蛇起義這個東西就很不靠譜。   司馬遷的功績在歷史上是很大的,就是由他開始。才開始編寫正式的歷史。   以前的史料都是由各種雜亂的史料組成的,沒有一個統一的編纂而且還極易丟失。   比如孔子寫的春秋就是以魯國的史料編著的一本史書。但是他偏重於魯國的史料,而對其餘國家隻是少有涉獵,而不像史書一樣完整的記錄。   史記呢,從五帝時期啊,一直寫到這個漢武帝時期啊,後邊不寫,因為這個時候司馬遷死了。因為他就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嘛,作者就他一個人,當時死了就沒人寫了啊。所以說司馬遷寫這本書的初始目的可能不是為了留一下一部史書,而是作為他的學習筆記或者增加家族藏書而編撰的。   這部書啊,過了很多年後才由這個司馬遷的外孫獻給了漢宣帝。   但是史記的這個跨度太大了,前後跨了2000多年啊,這個夏商周秦漢幾個朝代,所以這是二十四史裡邊兒唯一的。   另外23部,都是以朝代為先。所以林夕一直覺得史記裡邊呢,有一部分內容不可靠啊,就是商朝以前那些內容啊,近乎於神話了。林夕估計由於當時史料逸散了很多,所以隻有大概的一個梗概。所以司馬遷就往裡填了很多的傳說。就像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的關係,大致的歷史經歷都沒有錯,但裡麵很多細致的內容就有些張冠李戴了。   這個第二部漢書。漢書也是第一部斷代史,史書作者班固啊,是東漢人啊,所以漢書是寫這個西漢的。   這個班固寫漢書呢,起因是因為他爸給史記呀寫了一本續集史記後傳。   班固他爸病死以後呢,這個他就回老家了給他父親守孝,在守孝期間覺得他爸寫的不好啊於是自己續寫,結果這個不知道跟同鄉鬧什麼矛盾呀,被人給告了。   說他是私修國史,被抓起來要殺頭,後來還是他弟弟班超啊,跑到這個洛陽去告禦狀啊,才把他給救下來。   這個班超就是投筆從戎那個,班固出監獄以後這個先是奉皇命啊,給這個漢光武帝劉秀修了一本世祖本紀。   因為光武帝劉廟號世祖,這個世祖本記寫完之後,這個漢明帝一看寫的不錯。   漢明帝就允許班固繼續修以前的史書,然後他就開始潛心寫這個西漢史,也就是漢書。   後來60歲的時候呢,他陷入這個竇憲的謀反,死在了監獄裡邊啊,弟弟班超倒是沒受影響,這個封侯拜相,71歲安然病逝。也是因為他弟弟班超的原因,這本漢書才流傳下來。   第三部呢,是這個後漢書啊,這本書有點特殊啊,後漢書是東漢的斷代史啊,從漢光武帝劉秀呢,一直寫到漢獻帝。   但是這個史書,不是魏晉時候寫的啊,具體是南北朝時候,南朝的劉宋年間寫的,作者叫範曄,所以這本寫東漢的書啊,其實成書比三國誌還晚。   本來這個西晉的時候啊,有一個叫司馬彪的寫了一本續漢書。但是範曄又寫了一本兒後漢書,還把人家司馬彪這個書啊,抄了一部分內容過來。呃,後來慢慢的呢,這個續漢書啊,就不怎麼流行了。   後來範曄因為參與這個劉益康的謀反案,被宋文帝劉義龍啊給殺了。不過這個人寫的書真是不錯。因為他集合了續漢書和三國誌的兩部史書的優點,所以這本後漢書變成了正史之一。   第四部呢,三國誌啊,作者陳壽,本來是這個蜀漢的人。   魏滅了蜀漢以後呢,投降了曹魏了,後來在晉武帝的年間寫的三國誌啊。   當時不是一本書,是魏誌、吳誌和蜀誌三本兒。後來這個到北宋年間呀,才合而為一。   為什麼叫蜀誌不叫漢誌呢?原因根據林夕推斷,陳壽他是這個西晉大臣啊?它是以魏晉為正朔,所以根本就不承認這個劉備的政權,所以就不能叫漢誌。如果他公然寫漢誌的話,恐怕陳壽都活不到三本書寫完。   所以這個陳壽搞的後人都認為劉備建立的政權叫蜀。其實應該是漢,所以以上前四史啊,都是私修的史書。   當時的這個朝廷呢,還沒有修前朝史書的慣例,第五部史書啊,從這開始呢,基本都是官修史書了。   但是晉書是唐太宗時候才修的。已經過了差不多200年了。   本來取代晉朝的這個劉宋王朝啊,想修晉書,但是失敗了啊,沒寫完。後來在唐太宗時期啊,才重新修的晉書。   第6、7、8、9部是這個宋書,南齊書,梁書和陳書。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各有一本兒,從這個劉裕殆盡開始啊,劉宋王朝呢,雖然沒寫晉書,但是後麵的每個朝代呢,都修了前朝的史書,所以南朝有四本兒,其中修南齊書的這個作者蕭子顯還是南齊太祖蕭道成的孫子。這也是唯一的一部落魄皇族給自家修史書。   最後一個南陳的史書呢,卻不是這個統一天下的隋朝寫的啊,也是唐太宗時期才修的。   第十、11、12。是北朝的魏書、北齊書和周書。這個魏書呢,寫的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啊。這個是北齊寫的。   但北齊書和周書呢,都是唐太宗時候才編寫的啊,因為隋朝的統治時間太短啊,楊堅呢,忙著統一,楊廣忙著打朝鮮,沒時間安排這個編寫史書。   那第13部啊,就是隋書。也是唐太宗時候修訂的,主編是魏征。就是那個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李世民表彰過的人。   第14、15部是南史和北史。還是唐太宗時期又綜合了各種史料啊,把南四朝匯集到一起修了南史。把北朝加隋朝在一起,修了一部北史啊。   南北史跟前麵的史書朝代是有重疊的啊,作者都是這個李大師和他的兒子李延壽,這個李大師不是尊稱啊,真是姓李名大師。所以唐朝時期啊,修的史書是最多的,而且大部分的史書呢,都是貞觀三年時候下詔編修的。   第16部,17部啊是舊唐書和新唐書。唐朝滅亡以後呢,後世修了兩本兒唐史,舊唐書和新唐書,這個後晉的石敬瑭在位期間呢,修了唐書被稱為《舊唐書》。這個到了北宋時候,歐陽修又重修了一本唐書,稱為是《新唐書》。   第18部,第19部啊,是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這個五代十國時期呢,也是兩本史書。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這個舊五代史是宋太祖趙匡胤時期的官修史書,新五代史呢,是這個歐陽修覺得官修的不好啊,又私修了一遍,所以除了前四史以外,這是唯一的一本私修史書了。   第20、21、22部分啊,是這個宋朝時期的史書,宋史、遼史和金史這都是元朝時期的官修史書。   元朝自己他就是少數民族,所以他對遼金啊一視同仁,都認可他們的這個歷史地位,所以前後修了三部,第23部就是明朝修的元史。   另外還有一部史書就是資治通鑒,這個是比較少見的編年體史書。   紀傳體史書,就是一個人寫部比如下曹操小時候發生什麼事兒,長大了什麼事啊,老了什麼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然後開始寫下一篇寫曹丕。這個皇帝的故事都叫本紀啊,寫其他人呢,都叫列傳,所以稱為紀傳體。   編年體史書,就是一年一年的寫啊,某一年所有的人和事兒寫在一起,然後寫第二年,這叫編年體。   這個資治通鑒啊從三家分晉開始寫起。直到宋朝為止,這本書是非常有價值的啊,能跟史記並稱。   但是這書也有自己的毛病。就是主要是講帝王心術啊,權謀之術的,對其他方麵沒有涉獵。而且他講述的主要是漢族的歷史對其他少數民族雖然有涉及,但是講述的不十分詳細。   為啥叫資治通鑒呢?鑒於往事,有資於至道。林夕理解這個治呢,指的是統治啊,不是治理,這本書本來就是司馬光寫給北宋皇帝看的一本史書。   往後還有清朝修的明史以及民國修的清史稿。   至於正式的清史在上一世林夕落海而亡的時候還沒有見到影呢,由此可見修史的艱難。   而且三師兄的第二個要求林夕再發明一個可以用簡單的手段獲取大量財富的方法。至少可以通過勞動,是沒有多大文化的人獲取一定量的財富。   林夕聽了他三師兄的這個要求,頓時氣的沖三師兄大喊:“你要有這個方法可以教給我。如果有這種方法,還傳道乾什麼?隻要把這個方法交給天下的人,那就天下大同了。”   三師兄聽到林夕的大聲喊叫也自嘲的笑了笑,如果要有這個方法的話,還會產生流民嗎?之所以產生流民就是那些流民無法養活自己,能夠以簡單的方法產生財富,還會有人養不起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