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六辯難(1 / 1)

突然間他手裡的魚竿兒一沉,林夕連忙緊搖紡輪把魚線收緊,並死命的向上拽著。   突然手裡的竹竿啪的一聲斷成了兩截,斷裂的魚竿兒掉入江中,被釣上來的魚拖向的遠處。   這時張軒哈哈笑道:“你輸定了!”   林夕憤恨的把手中的半截竹竿扔到江水中,雖然林七表麵十分氣憤,實際林夕心裡十分平靜。   林夕正在想什麼辦法來回答他的三師兄,因為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如果回答的張玄滿意,他就能得到一個幫他實現願望的助手,而不是像現在一樣,什麼都要他自己去辦。   林夕現在告訴他20多年以後大明就亡了。林夕不是沒有試過但是張玄根本不信。林夕突然想起了自己在網上看到的一個說法。   然後林夕轉身對張玄說:“我研究歷史,我在創立祖神道時研究了一下國人記錄的歷史,在裡頭發現了一個規律。”   “華夏歷史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大禹建立夏朝471年,成湯的商朝554年。薑太公輔佐周朝的建立,一口氣創造了790年的國祚記錄。   然而從此之後,再沒有任何一個中原王朝能撐得過300年的歷史,好像在夏商周之後,就有一張無形的手在調整著政權更迭。為歷朝歷代提前設置好了300年這個始終無法突破的極限時長。   我大致總結了一下王朝末期的現象。主要有地震、蝗災、旱災、水災、疫病、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入侵。   或者是皇族自己導致的戰亂和土地兼並情況,而由這些現象造成的普遍的大饑荒才是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這個現象我稱之王朝的周期率。”   林夕說出這個這句話之後,心中豁然開朗。他可以從這個方麵巧妙的回答三師兄的疑問。   三師兄聽到林夕的回答之後,臉色也凝重起來。他把手中的魚竿收起來,放到岸邊,整了整衣服盤腿端坐在林夕麵前。   三師兄的這個動作反而把林夕嚇了一跳,因為三師兄的這個動作是在辯難當中表示對對方學問的尊重,而正經端坐,也表示他會提出在變難中提出自己的反問不會絲毫留情的。   林夕心裡暗道,我隻想找個借口說服你,沒想跟你辯難。   辯難是一個道家的專門術語,佛家也會用,其實就是雙方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通過辯論而找出正確的意見。   林夕建張玄已經擺出了架勢,隻好也站起來整理好自己的衣服,然後先使用一個稽首禮拜天。   然後林夕正經的跪坐在地,先向張玄行了一個叩拜禮拜地,然後師兄弟二人相互拱手敬禮拜人。   旁邊正在做飯的張馮氏被師兄弟兩人這套操作弄得目瞪口呆。   因為在她的印象中,自己的丈夫總是嘻嘻哈哈的,即使身受重傷痛苦難耐的時候,也是沒有這麼嚴肅。   林夕麵色鄭重的繼續講下去:“我研究了所有能找到的關於中國古代災難的所有記錄。   我發現在王朝滅亡的後期和新朝開始的前期災難都是十分頻繁的。   在有記載最遠的是“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古籍中銘文的記載著商湯在建立滅夏,建立商王朝之後開始的連續了三年的大旱。而在之前還有七年的大旱。可以說,這場大旱是夏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說到這裡林夕突然想起了一篇文章。林夕就決定就以這篇文章為梗概,加上了解的現代知識對付三師兄的刁難。   你不是想跟我辯難嗎?我就用後世總結出來的知識來給你一輪降維打擊。   想到這裡林夕的話語一番剛才邊想邊說邊組織語言的謹慎話語就流利起來。   張玄邊聽著林夕說的話,邊在自己的知識儲備中尋找林夕所說的內容。   他發現林夕說的這些內容和他所知道的一些情況是能夠對得上的,於是便點了點頭,表示對林夕所說的情況的認可。   “不知道師兄可否在京城見過冰麵解凍的時候的情況?   在河水解凍的時候不是冰層逐漸的融化,而是冰層由於天氣溫度的變化而發出的哢哢的聲音。   由此,我聯想到了關於大地渾天說。渾天說說大地是一個大球,而江河是附在上麵的水。天氣的變化既然可以使冰層炸裂,那麼天氣的變化是否可以引起我們腳下大地的變化。我認為是可以的,所以我就提出了一個假說。”   林夕人想是三師兄很難接受這個大地是個球的說法。   但是他沒有想到三師兄反而點了點頭,出言糾正了林夕的說法。   “渾天說是日月星辰圍繞大地,實際上是大地圍繞圍繞太陽旋轉。日月星辰可能都是一個一個的太陽隻不過是我們離我們太遠而看著是一閃一閃的星星罷了。”   林夕沒有想到三師兄對宇宙的理解居然達到這個水平,於是點了點頭認可了三師兄的說法。   “在說這個假說之前,我先提幾個事情。   首先河南在數千年前的商朝時期,大象才是河南人家家戶戶飼養的家畜。   因此現在河南的簡稱就是代表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的豫字。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曾經說你家裡要是有竹子1萬根,那你就是個大富豪。   因為當時寫書用的是竹簡和木牘。所以家裡有竹子,就像現在家裡開了一個造紙作坊一樣。可以源源不斷的產生收益。   關鍵是司馬遷在講這個話的時候,它指的地方是陜西關中在漢代,這裡居然有今天江浙地區才有的竹子,這個就說明漢朝時候北方的天氣非常溫暖。”   今天陜西關中的土地貧瘠,降水稀少所產的糧食都不能養活當地的百姓,每年都需要從河南向陜西調糧。   “我查閱了《禮記》《詩經》《左傳》《呂氏春秋》《史記》《齊民要術》等大量的古籍、歷史文獻發現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我國5000年的歷史當中,可以分為四個冷暖變換的循環周期。”   張玄看著林夕默不作聲,聽著林夕繼續往下說,並沒有表示出他的意見。   “我用一年的四季來代替。夏天被我稱為暖穩定的期。冬天被我稱為冷穩定期。而春天作為冷向暖的變換期。而秋天作為暖穩定期向冷穩定期的變換期。”   張玄點了點頭表示認可有舉手示意林夕繼續往下說。   “溫暖期包括傳說中的五帝和夏朝的時期、東周前期。秦漢時期以及南宋後期、元朝與我朝的前期。   寒冷期為西周中後時期,戰國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宋和現在。   所以你們詩詞中看到白居易到了南方就各種發牢騷在著名的琵琶行中說黃蘆苦竹繞宅生,這不僅是他官場時意發牢騷,而是因為他真的是熱的,他心裡麵直跺腳,巴不得趕緊回北方。   隨著隋唐氣溫的增高,還引發了另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那就是青藏高原大規模的冰雪融化,氣候變得適合讓人居住,人口就突然暴增,最終誕生了吐蕃這樣強大的地方政權,不過氣候變暖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件好事。   如果現在的氣溫能夠達到唐朝的水平。那麼現在的陜西、甘肅、蒙古包括甘肅這一大片土地都是可以種植糧食。   這片土地的麵積有多少呢?大概有10億多畝土地。而且都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就算每畝能夠產200斤糧食,那也是2000多億斤糧食。有了這些糧食,我們還怕什麼饑餓呀,不過這些隻能是我們心裡想一想現在我們正處於溫暖穩定期向象暖穩定期變換的時期。   我們中華文明從誕生走向第一次巔峰,就是在第一次的溫暖期,也就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夏都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   其實這個時期也肯定是有冷的時候。但是由於那時地廣人稀。不會爆發後來因為王朝更迭所產生的糧食問題。因為那時候人們是以捕獵、采集和種植都可以作為食物來源,所以不會像後來農耕文明發達以後產生的問題。所以這個時代表現的不是十分明顯。”   “商和西周時期由於當時的歷史記錄並不是十分的全麵。所以我隻是大概的猜測。這可能當時就是由暖到冷變換的一個時期。   因為這個時代出現了商朝大力的向外征伐。而且有銘文記載,商朝是吃人的時代由此發展出人祭的文化。很有可能就是商朝因為食物短缺而向四周征伐而獲得食物。並且由於食物不足,他們就把戰俘和奴隸作為食物的來源之一。這種情況也不是很難想象,因為我們歷史上發生災難時,也發生過易子而食的情況。   而且在商朝的前期,商朝不斷的遷移自己的都城。很可能就是因為糧食不足。他們需要不斷地變換地點。而攻打下一個地方,他們就會把都城遷過去,等糧食無法供應人口之後,他們就會選擇下一個攻伐目標或者水草比較豐美的地方進行下一次遷徙。   他們那個這種方法有點像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的少數民族因為商朝是種糧食的所以我把這種現象叫做遊耕。   我猜測商人的這種遊耕應該是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是交換的這種形式。所以現在把用物資交換物資的人叫做商人。很可能就跟商部落的活動習慣有關。直到盤庚遷殷後,氣候逐漸變暖,所產的糧食能夠供應到商朝的人口的需求才不再遷徙了。   而周滅掉商以後因為中國的氣候處於一個暖穩定期所以周朝才采用分封製控製天下。由於當時氣候變暖,糧食產量的大規模提升可以滿足需要可能還有很大的剩餘。所以周朝廢除了人祭製度也不把人再當做食物了。   而周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由暖變冷過渡時期和冷穩定時期再由冷穩定期變為暖穩定期的王朝了。   具體的體現就是西周的滅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最後由秦統一中國可以說是氣候影響歷史的最明顯的表現。也是我那個假設提出來的論據之一。   因為當時周北方的遊牧民族戎狄因為缺少食物而向南方襲擾。當時戎狄這種襲擾造成了西周的滅亡。   楚國的史書記載: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國語?楚語上》敘述,楚國號稱“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這也是長江以北有象棲息的明證。說明當時氣候雖然冷,但比現在還是要高一些的。   《詩經?豳風?七月》相傳是周初時期的作品,詩中描述豳(邠)地:“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也反映了當時陜西關中地區氣候的溫暖。春秋時期,進入了當時的冷穩定期。   山東魯國過冬時,冰房得不到冰又《詩經?秦風?終南》雲:“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山位於西安以南,梅樹是亞熱帶植物,現在這些地方早已不能生長梅樹了。這幾條記載說明了在冷暖變換時期,有的時候的溫度要比冷穩定期的溫度還要低。   東周當時由於這種由暖變冷的時期和冷穩定期。使得春秋時期諸侯國的糧食產量變小。   而諸侯國為了擴大糧食產量,隻能擴大耕地範圍和爭搶水源這就造成了當時諸侯的兼並戰爭。當時的人不知道這是由由於氣候造成的。但為了維持統治因為諸侯的激烈對抗導致了糧食和人口的大量損耗。   所以當時的統治階級。有周朝分封下來的貴族。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治國理念。這樣就造成了諸子百家文化的大爆發,他們之間的劇烈戰爭造成了大量的人員損耗,也同時減少了人們對糧食的需求。   所以經過不斷的兼並,到戰國後期就剩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個主要國家。   師兄你發沒發現秦國比其他大家發沒發現秦國比其他六個國家多乾了一件其他國家沒有乾的事情?   這件事情才是決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按照我建立的理論。那個時候已經從冷穩定期向暖穩定期變化的最劇烈的時候。   當時中國大地上一定是災難頻繁。不但地震頻繁而且水旱災難也肯定十分頻繁。這些都是糧食產量的敵人。   而秦朝在這段時間裡,修了兩個巨大的水利工程。那就是一個在現在還發生作用的都江堰。   另外一個就是已經失去作用的鄭國渠。   是這兩個水利工程保證了秦國的糧食供應。也使秦國的人口大量繁衍。從而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也不能否定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製度所帶來的優勢。   秦朝的建立和漢朝的建立他們都在我所說的暖穩定期的時候。   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秦漢時代的長城要比我們現在所修的長城要靠北。   所以證明當時秦漢時代要比明朝要氣溫要暖和很多。因為我們的長城幾乎就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分界線。”   林夕說到這裡停下了他的話語,雙目直視著張玄,而三師兄也看著林夕,兩人都沒有說話。   林夕不說話是在組織話語,因為他所說的這些事情涉及到一個後來才提出的概念。   這個概念就是因為胡煥庸先生提出了一個從黑龍江漠河到雲南騰沖的一個筆直的線,叫做胡煥庸線。   這條線和我國的400毫米降水帶幾乎重合。400毫米降水是農耕和遊牧民族所需要水量的分界線。而中國的人口沿這條線分布這條線以東分布著中國80%以上的人口以西甚至還包括四川的一部分連20%都不到。   林夕想了一會兒。決定把這些這部分先放到一邊兒,最後再想辦法補充,於是繼續開口講道:“秦掃平六國一統中原之後氣候繼續變暖。   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曰:“冬至後五旬七日菖生,菖者,百草之先也,於是始耕”。今陜西菖蒲生葉為三月上旬,說明秦初物候要比現代早十天說明當時已經由冷穩定期向暖穩定期變換的最後時段。   漢武帝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西漢時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漢、江陵千樹橘;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這些亞熱帶植物的北界現在都已南移。漢武帝元封元年,黃河在瓠子(河南)決口,砍淇園(今河南淇縣西北)竹子編筐盛石子來堵口,可見那時河南竹子的繁茂。   所以,漢朝尤其是西漢受益於當時溫暖的氣候。所以漢朝的糧食產量就極大的增加。   也是當時漢朝統治的人口也逐漸增加了。到了漢武帝時期。他就發動了對匈奴的遠征。不但占領了西域,還占領了今天中國的西南地區和南方的閩粵地區,漢的統治範圍達到象郡。   秦漢時期的氣候有多熱呢?全國的平均氣溫要比現在高。   陜西大致和今天的雲南、廣西差不多,至於今天的江蘇、浙江、廣州等地和今天的南洋差不多,那個時候這還真不是一個能待人的地方。所以你就會發現,秦漢時期,漢民族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和淮北、四川等地區、長江以南的統治並不是十分穩定。而且在這一時間也發生了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   雖然有漢朝國力強盛的原因。但對於草原的遊牧民族來說,他們在其它地方都能找到足夠的食物也沒有跟漢朝死拚的決心,打不過大不了我換一個地方再活。所以匈奴大規模的西遷。而漢朝為了追擊匈奴而從而開拓了西域。   這次戰爭造成的結果就是張騫鑿空西域,開啟了絲綢之路。   從而使中國從漢朝開始開始和西域諸國開始貿易,從而獲得了大量的金銀。這條絲綢之路從西漢開啟,直至唐朝。吐蕃占領隴右有揮兵滅亡了安西和北庭都護府才重新中斷。   師兄知道廣州從唐開始海貿開始逐漸興盛,就是因為絲綢之路的斷絕,商人迫不得已們從海上闖一條海路,從開辟了從廣州到波斯的海上絲綢之路。   等到了東漢末年,中華迎來從暖到冷的變換時期和冷穩定期。時間從東漢、三國到南北朝時代。由於當時北方的歷史的混亂,記載十分少這個時期結束肯定是在隋朝之前。   因為隋朝已經處在暖穩定期的時間。在隋朝因為在暖穩定期,所以糧食大量的豐收。才能夠建立大規模的倉儲糧食。如洛陽倉的聚集著大量的糧食。隋朝是唯一一個不是因為氣候原因,而是因為統治者而滅亡的朝代。   東漢初期天氣又趨寒冷,有幾次冬季嚴寒,首都洛陽晚春還降霜雪,凍死不少窮苦人民。三國時,曹操在銅雀臺種桔,隻開花而不結果。   魏黃初六年,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淮河首次結冰,時魏文帝曹丕到廣陵(今淮陰)視察十多萬士兵演習,因天氣驟寒,淮河冰封,演習被迫中止。而且從此時開始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歸復當時的魏國政府,為以後的五胡亂華奠定了基礎。   晉太和元年,渤海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冰上可載車馬及四千人的軍隊。   南北朝時,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覆舟山築有冰房,用來保存新鮮食物,供宮庭貴族享用。那時候可沒有現在的製冰技術。所采用的冰都是在冬天再天然水域收集的。所以那時候南方冬天是結冰的才能提供儲藏用的冰塊。   北朝的賈思勰寫了一本《齊民要術》,記錄當時黃河以北“三月上旬及清明節桃始花為中時,四月上旬及棗生葉、桑花落為下時”,書中還提到當時黃河流域石榴樹過冬,“十月中,以蒲槁裹而纏之,不裹則凍死也”。而現在河南、山東石榴樹冬季已不需任何防凍措施。   以上事實足以證明了這時期我國氣候寒冷的程度,溫度的降低使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的破壞。加上世家大族的剝削。是當時流民遍地爆發了黃巾之亂,直接導致了全國大亂。   諸葛亮北伐不走韓信當年暗渡陰平偷襲陳倉,而直下長安的那條路。就是因為氣候變冷,漢水的水位下降導致的漢水無法運糧。可以說三國時代被氣候坑了的人太多太多了。”   三師兄這時說:“你說的這些我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我需要看一下史記,後漢書和三國誌等使出才能夠繼續和你辯難,今天就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