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 第45章 心經(1 / 1)

六道圓覺 安早光陽 5105 字 2024-03-17

方丈   等待圓覺之人。   時光無情,轉眼闌珊。那個麵壁禁足的小僧在寺廟已有二十餘年,至今還是未能征得“圓覺”,不肯出門一步。而我也已經垂垂老矣,在“半覺寺”過了大半輩子,不知在寂滅時還能不能等到他的頓悟。   近日,南樾王府上下一行來常平山陵園祭祀。我則帶領著眾僧起壇做法,祈福南樾天道自然,物阜民豐。   多年未見的錢卯兔與蕭午馬,從當年的頑皮孩童已出落成英雄少年,個個意氣風發,後生可畏。尤其是那錢卯兔,聽說前些時日帶領南樾軍隊一路凱歌,打了無數的勝仗。最終迫使朝廷割地賠款,實乃我南樾巾幗英豪。   如今看她生的精眉靈目,完若潔玉。之前星宿下凡的傳聞看來是真的,她整個人都在散發著微微的金光,豈能是池中之物。   又有蕭申猴請我為王府一行人講經說法,尤其是寬宥下錢卯兔戰爭之後的陰鬱。如此甚好,望其能有圓覺慧根。   是日,眾人團座,焚香茗茶。   “今王府貴人屈尊敝寺,貧僧幸甚。有蕭申猴居士邀我為大家宣講,望諸位用心體會佛法之大智慧,觀照內心,定有廣益。”眾人點頭不語。   “雖諸位不是佛門中人,想必平時卻也對我佛法要義或多或少有些了解吧。”眾人微笑默許,我繼續道,“那今日就從最基本的經文,當然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心經’說起。”   話音剛落就聽見卯兔開口道:“這個經文我知道,乾爹一生氣就罰我們抄寫,都能背出來了!”此話一出引得眾人哄笑不已。   我隨即笑著問她:“小施主雖寫的好,背的出,那可知其意?”   她紅著臉低頭嘟囔著:“不知。”   “想必在座各位對‘心經’都已耳熟能詳,書寫背誦都不在話下。但不可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貧僧鬥膽弄斧,一解究竟。”   “此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十三經之首,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翻譯。般若(bo re)是梵語裡智慧的意思,波羅是指彼岸,蜜是到達的意思,多是之上。如此,經文全名的意思是:到達智慧的彼岸之上。”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一般我們俗稱的都是觀世音菩薩,為何這裡是觀自在呢?當時玄奘法師堅持把觀世音菩薩翻譯成觀自在,還引起過不小的討論。   俗稱觀世音的意思是,救苦救難的菩薩可以觀看到世間的一切聲音,而普度眾生。但玄奘法師則認為的更加高級,菩薩之所以能夠大徹大悟,不是對於外麵的世界了悟了多少,而在於自我認知的程度。   眼裡滿是他人善惡是非,隻能徒增煩惱毫無益處。當你可以調轉目光,向著自己的內心深處洞悉審視,明心見性,方見世界本源。”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菩薩的智慧到達了彼岸的時候,發現五蘊皆是空的。那什麼是五蘊呢?‘色,受,想,行,識’這些都是空的,隻是表相,也是苦。而這些表象幻化出的虛假現實,也造就了人間八苦之一。   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此為‘八苦’。生老病死,不用多說,隻要為人便逃不掉這些需要被動接受的痛苦。而求之不得、愛將別離、怨憎之心,則是受種種誘惑貪欲生出的業障,後麵會再說道。   當菩薩證得了這些感悟以後,便可以度一切苦厄了。若世人也能證得此感悟,那人人皆可成佛了道。”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而後佛對弟子舍利子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位是否覺得這裡很是重復冗繁?其實不然,這短短的篇幅如此反復強調,恰恰就是因為色與空的關係極其重要。有色身的形象都是空的,他們之間的因果循環很是微妙。有色身因為有空,而空又是色身的產物。   我頓了頓環顧四周道:“諸位看看手中的茶杯,如果現在摔的粉粹,還能稱之為茶杯否?”眾人皆搖頭。   “茶杯現在的色身就是你觀看到的杯子,當摔碎之後隻剩下一堆瓷渣,便是空相。因為因緣的和合它成了一個茶杯,緣滅之後他就是碎渣,就變成了空身。而空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什麼也沒有,而是一種因緣的聚合與消亡,是互相轉化的。既然色身都是如此,那我們的感官:受,想,行,識,都是一個道理,都是在色與空之間轉換的,不必執著。”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緊接著佛說:諸法空相,所有的佛法也都是空的。因為你見到的聽到的佛法是色身的,那就也是空的。《金剛經》裡有一句極為重要的話: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當你知道了所有的色身都是空的,都是因為因緣相聚才產生的虛幻景象,你就真的能見到如來,那時你也便開悟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凡人皆有六根六塵。六根指的便是我們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對應的感官便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當你知道了色空之間的關係,是不是等於整個世界展現出來的色身也都是空的。   當你用眼睛看到了色身的世界,耳朵聽見了聲音,鼻子聞到了香氣,舌頭品嘗了美味,身體感受到了觸碰,大腦有了意識想法。可在沒有因緣而起的時候,根本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會有色身香味觸法這樣的感官了。當你的眼耳鼻舌都是空的,那你看見的聽見的,以及意識產生的所有感覺那就更是空的了。所以不能執著於色相,也就是不要‘著相’的由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裡需要特別提到佛教裡的重要理論:‘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從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回苦海,而不能得以出離。”   “以人的一生為背景來看,首先便是‘無明緣行’。本身是無明的一種混沌狀態,當一念妄動就有了行為。   而後‘行緣識’。有了行動後,便有了現在的業識,也就是發生了投胎的結果。   ‘識緣明色’指的是,當你決定投胎後,就有了色身,這時候已經成胎了。   ‘明色緣六入’,就是六根,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了。   ‘六入緣觸’,有了六根,六塵感官也就隨之而來。   ‘觸緣受’,這個受並不是感受的意思,而是被動的一種接受,外在太多需要你接受的事物感觸就來了。   ‘受緣愛’,五花八門的誘惑感受,讓你至此產生了貪戀愛慕之心。   ‘愛緣取’,貪心並不會很容易解決,而要爭取方可得到。   ‘取緣有’,這時,五花八門的業障也緊隨其後。   ‘有緣生’,這是對於你今世的業障與因果輪回的總結,一旦上述因緣聚齊,那今生種的因就生了,必定會有往生的果。   ‘生緣老死’,最終結束了自己的肉身,帶著今生的因和業障,再去輪回到無明緣行。   現在已經知道了十二因緣的輪回方式,但依舊在六道裡不得解脫,隻是因為把所見的虛相當真了,才會有這樣的無明以及老死。周而復始,循環苦難。   若能證得無上菩提正覺,便會發現無明緣行也是空的。當第一步的無明都是空的,那還何來的生緣老死,既然老死也沒有了,那之後便再也不會有無明的妄念一動。”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時當你了然這一切因果關係,就等於獲得了無上智慧,抵達了彼岸。那人間的一切疾苦也便是空的,而佛法智慧究竟也是空的,如同是一葉承載你去往彼岸的扁舟,到了也就應該舍棄,別再回頭。所以,你並沒有得到過什麼,一切皆為空相。”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至此,你當遠離了一切人間繁雜。故,從此再無掛念之心,也就不會被各種情感束縛,便沒了恐懼害怕。當遠離了所有的顛倒世界,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即刻涅槃成佛。”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最後再與貧僧高聲誦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之要義,乃至佛法精義,是告誡六道裡的眾生,所見所得皆是虛空幻像,不可執迷。也昭示著隻要還在六道之中輪回著,便是永無止盡的色身欲望苦海。”   “地獄、餓鬼、畜生,稱為三惡道,那是前世業障極深才會投往的去處。阿修羅、人間、天道,稱為三善道。可即便是這善道,沒有真正證得圓覺智慧,依舊擺脫不了生生死死的因果輪回。”   “若某人自出生便兇悍好鬥,麵容或猙獰惡狠或沉魚落雁,卻殺伐果決,從無心慈亦無手軟。有如他者,便是人間阿修羅道。”   “若某人自出生便平平無奇,終其一生為凡塵俗事困擾,或錢財或名利。雖可得衣食無憂,滿足口腹之欲,外表華麗,卻也無心善法修為。有如他者,便是人間人道也。”   “若某人自出生便心念慈悲,無論身居廟堂之高或腰纏萬貫之財,並不因而鄙夷眾生淩駕萬物。更多行善舉,心向佛法。有如他者,便是人間天道。而此道是最為接近般若彼岸的,若始終如一,必能跳脫輪回之苦,去往極樂凈土。”   “敢竭鄙懷,望諸位用心體會貧僧今日說言,若有益處,老朽之福。”   後眾人皆歡喜而去,望能證得無上圓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