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篝火,這一晚睡得要香甜許多。清晨醒來,已消除昨日的疲憊,兩個少年都是精神飽滿,鬥誌昂揚。前邊不遠,就是一條官道,遠遠望去,已經有來往的行人。有的挑著擔子,有的駕著驢車,看得出來,這條道應該是通往某個集市。 在農村,每天都會有一個集市,今天在張莊,明天在趙莊,幾天一個循環,這樣周而復始地重復。集市附近的村民,就可以去買賣商品。農村長大的孩子,對集市都不會陌生。即便再窮苦的家庭,隻要是去趕集,都多多少少會給孩子們買點吃食。所以,大部分孩子,都喜歡趕集。 隻是今天,小六和男孩,沒人給買東西吃,而且還要去做生意。兩人背著昨天編的幾個筐頭,跟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向集市。走了沒多遠,就望見前方的集市。看場麵,這還是個大鎮店。太陽還沒出山,街市上已經擠滿了賣貨郎。這時候最熱鬧的是小吃攤,許多趕早來不及吃飯的貨郎,就在小吃攤墊吧一口。條件好的吃屜包子,稍微差些的,就來個燒餅。因為都是買賣家的緣故,老板往往也要給些優惠,或者價錢上少算些,或是分量上再送幾個。自然,小六和男孩是沒錢享受這些美味,隻好提鼻子聞聞,就當是已經吃過。 常趕集的貨郎都有固定攤位,但也要繳納一定的管理費用。不願意交錢的小本生意,要想占到一個好位置,就要比別人來得更早。小六倆人到達集市的時候,已經沒有了空餘的位置,找來找去,隻找到一個不顯眼的角落。 晚秋的集市,還是很熱鬧的。一則酷暑已經褪去,天氣舒爽;二則秋忙已過,人們有的是時間閑逛。三村五裡的鄉誼,都會熱情地打著招呼,整個集市上洋溢著的,是淳樸的鄉風。有時候距離能夠影響許多東西,關係太近,更多時候講的是各種規矩,像宗族、兄弟這些;關係太遠,又沒法太熱情地聯絡感情。三村五裡,大概是最佳的距離。不太遠,又不太近。彼此認識,但又不是十分透明,這樣才能講的起熱情,又不感到拘束。 小六和男孩,站在角落,就好像是這熱鬧的局外之人。既沒有人認識他們,跟他們打招呼,也沒有人來他們攤位問價錢。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隻是兩個孩子,誰又能把他們和生意扯到一起?再說一個成年人,也沒理由對一個孩子熱情的打招呼,於是這冷落就降臨到兩個人的頭上。 等了大半個上午,也沒有做成一單生意,甚至連個問價錢的人都沒有。倆人就這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覺得有些尷尬。 “咱們得吆喝。”小六似乎發現了問題所在。 “我-我喊不出來~”沒想到,那個勇敢的打蛇少年,倒怕在集市上吆喝買賣。 “你是大男人,怕什麼,你先小聲地吆喝~” “我不好意思,還是你來吧,你編的筐頭,你吆喝” “咱們一起編的,這樣吧,我數一二三,咱們一起吆喝!” “行,你先等會,我得準備準備...” 兩個人嘰嘰咕咕地商量著如何開口吆喝第一聲,這倒引起了旁邊攤位貨郎的注意。“喂,那倆小孩,你倆在這乾嘛呢?”這位貨郎是個中年男子,一臉滄桑,是個賣農具的。 男子打量了一下倆人,又看了看地上的筐頭,恍然大悟地問道:“你們是不是賣筐頭的啊?” “是!”兩人異口同聲。 “你們家大人呢?” “沒來。” 男子一聽,倒來了興致。“有意思啊,倆小孩賣筐頭?”他迅速把這個消息傳遞給旁邊的其他攤主,“這倆小孩自己來這擺攤賣筐頭,嗬嗬,有意思...” 周圍的人也開始熱鬧起來。他們最需要這樣的‘新聞’來作為談資或者話題。 “你幾歲了啊,小姑娘?” “你們是哪村的啊?” “你倆誰大,你是哥哥還是弟弟啊?” ... 大家七嘴八舌開始了盤問,一時間兩人竟成了這集市上的‘中心人物’。 小六二人肯定不能告訴他們實際情況,隻是說家裡大人有事,讓他們先盯著攤位,一會就來接他們等等。 “哦,那你們在這不成,別人不知道你們是賣筐的,這樣吧,你把筐頭都放我攤位上吧,我幫你倆賣。” “那太感謝您了!” “別客氣,你們這家裡一定是太忙,不然怎麼讓倆孩子走街串巷?” 兩人很幸運,出門遇貴人。 有了正式的攤位,果然,沒過一會,就有人買走了一個筐頭,“開張啦!”,兩個少年興奮地不行。漸漸的,他們言語也多了起來,人也自在了許多。男子教他們吆喝,給他們講怎麼做買賣,怎麼討價還價。兩人聽的十分認真,第一次覺得這做買賣也有很大學問。 三人正在談生意經,突然一個聲音,打破了這個平和的氛圍。 “保住,你怎麼跑這來了!”小六正不知喊誰,但馬上看到男孩神色的變化。 來人是個矮胖的老頭兒,大約五十多歲的年紀,穿著很是考究,戴一頂舊式的圓頂帽子,看樣子像是個有錢的小地主。 “這人是誰?他是在喊你嗎?”小六悄悄地對男孩說。 男孩沒有說話,隻是微微點頭。聽這人喊他,雖然神情緊張,但也沒動地方。 “快跟我回家!”那人又看了看小六和賣農具的男子,語氣尖刻地問道:“他們是誰?怎麼跟你在一起?你們是不是拐賣人口?!”說罷指向男子,大有一幅興師問罪的樣子。 賣農具的男子一頭霧水,趕緊連連搖手,“不是不是,我不認識他倆,我看他們賣筐頭,就幫他們賣一下。他是你孫子啊?” “什麼孫子?!這是我兒子!保住,快過來!賣什麼筐頭?哪裡來的破筐頭?竟添亂!”說罷怪眼一翻,抬腳把筐頭踢得東倒西歪。 小六發現這人蠻橫地很,也知道男孩是離家出走,本想幫男孩又找不到什麼茬口,正好看這人踢自己編的筐頭,心想這下來了機會,“喂!你乾嘛踢我的筐頭?!” 小地主咋也沒想到這一出,一個小丫頭居然敢對他大吼大叫,一肚子邪火正沒處發,於是矛頭就對準了小六。“你是誰家的野丫頭,不好好在家喂豬,出來撒潑!” “你才喂豬,我看你長得就像一頭蠢豬!” 這突如其來的一句,驚呆了周圍所有人。誰也想不到,這瘦弱清秀的小姑娘,竟有如此戰鬥力。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看熱鬧。 “你賠我的筐頭!”小六斬釘截鐵地發起攻勢。 “幾個破筐頭!切~”小地主不屑一顧,在他眼裡,這幾個筐頭簡直不值一提。 “這不是破筐頭!這是我親手編的!”小六絲毫不怕,火力十足。 “你?你說這筐頭是你編的?別胡扯了,我沒空搭理你!保住,快過來,跟爹回家,你看你這都是交往的什麼野丫頭啊!” “她不是野丫頭!她是我朋友!”男孩也很激動,他不允許這樣說小六。 “吆喝,你竟然幫著外人來對付你爹?胳膊肘往外拐,調炮往裡揍!簡直無法無天!” “你不是我爹!你才是拐賣人口!” 此言一出,周圍人可不再是簡單看熱鬧了。 “怎麼回事?有人拐賣人口!” “抓住他,別讓他跑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 小地主眼看形勢對自己不利,連忙向眾人解釋:“你們別聽他瞎說,這是我兒子。” “我不是你兒子!我是你買來的!” “對啊,我花了錢了,我就是你爹!” “你的錢沒給我,你去找人販子要!跟我要不著!” “嘿!你這個白眼狼!我白養了你十多年!” ... “你賠我筐頭!”小六也趕來助攻。 “行行行,多少錢?我賠你,幾個破筐頭!”小地主想趕緊把筐頭這事打發了,好專心解決這買來的兒子的事。說罷就扔下幾個銅板。 “錢不夠!” “你這筐頭是金子做的啊?你說多少錢?” “一兩銀子!”小六張口就來。 這一句,把個地主氣得簡直火冒三丈,“一兩銀子?你見過銀子嗎?一兩銀子夠買你了!” “你還說你不是拐賣人口?”小六抓住了地主的小辮子,致命一擊。 周圍的人也圍攏過來,上下打量著這個矮胖的小地主,見他麵相兇惡,一臉贅肉,確實不那麼招人喜歡。壓力漸漸聚攏到小地主頭上。 “算了吧!好漢不吃眼前虧!一兩就一兩吧!認倒黴,就當賭輸了。”地主這樣想著,從兜裡掏出一兩銀子,遞給小六,“給,小姑奶奶,爺惹不起你!” 小六毫不客氣地接過銀子。這還是她長這麼大,第一次看見一兩銀子。 “行了,保住,你趕緊跟我回家吧,別在這丟人現眼了!” “我不回去,那不是我家!” “你怎麼能欺負小孩呢?!”小六接著助攻。 “對,不能欺負孩子,挺大個人。”人群中也有看熱鬧的跟著幫忙。看了這半天,人們也大概明白了,知道這矮胖子是花錢買來的男孩,看男孩這表現,一定是日子過得也不舒坦,不然怎麼會扭著不回去呢。 小地主琢磨著眼前這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今天出門也沒帶幫手,心想來硬的不行,隻好再想別的招兒。“我先回去叫人,反正他一個小孩子也跑不遠,等我帶人回來再來拿他!”打定主意之後,小地主轉臉換上了笑模樣,拱手對周圍的人道:“各位鄉鄰,各位鄉親,這孩子確實是我兒子,隻是跟家裡人鬧了點別扭,賭氣不回家,你們別聽他的。”說罷又從兜裡掏出一把銅錢,遞給男孩,和顏悅色地說道:“不想回去也行,那就再玩一會,別到處亂跑就行,這兵荒馬亂的,跑丟了可咋整?給,拿著買點吃的!” 男孩本不想接,可見小六給他遞了個眼色,也覺得反正不要白不要,就接了過來。 地主著急回去找幫手,看了男孩一眼,就匆匆地離開。周圍看熱鬧的人也就漸漸散開。 “你們得趕緊走!他一定是回去找人了!”賣農具的男子對男孩和小六說。 一句話提醒了男孩,是啊,他很了解這個人,他愛財如命,怎麼會就此罷休。“得趕緊走!” “我們還得買點東西。”小六對男子說道,“大叔,我們還想買點東西,你知道在哪能買到嗎?” “你要買什麼?”男子是個好心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我們想買兩身厚衣服,再買把柴刀,一包鹽,還有一個漁網。” “柴刀我這就有,鹽就在那邊不遠就有賣的,厚衣服嘛,那邊倒是有個賣羊皮襖的,就是價錢不便宜。漁網這集市上沒有賣的。” “行,那這銀子給您,您幫我們買一下吧,我們幫您盯著攤。”說罷,小六把那一兩銀子遞給男子,男孩也把那些銅板遞給男子。 “用不了這麼多”,男子隻接過小六的銀子,“那你們等我一會兒,我馬上回來。” 果然是有錢好辦事,沒多大會兒,男子已經急匆匆地趕了回來,肩上搭著兩件山羊皮的舊皮襖。 “給!穿上看看,合不合適?” 小六接過皮襖,看了看,遞給男孩一件,自己留了一件。 羊皮襖,在農村是一件稀罕物,一般的農家穿不起。所以銷量有限,一般也很少做新的,大部分都是收來的舊襖。穿襖的人是成年男子為主,所以這兩件皮襖,尺寸都有些大。不過他們本來是要買衣服禦寒,並不講究什麼樣式和好看不好看。 “真暖和!多謝大叔!” “別客氣了,這是剩下的錢,拿著。這兩件襖,一共是花了六錢銀子。” “您拿著吧,我們還要把柴刀。” 男子死活不能收這剩下的銀子,小六倆人也是堅持一定要男子留下。最後隻好選了兩把最好的柴刀,又拿了把斧頭和鐮刀。三人這才揮淚告別。 拿上工具,倆人一路小跑。趕到集口,又要了兩屜包子,二人沿著舊路,急匆匆趕到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