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完年豬,母親就開始忙活著蒸饅頭。 現在都是買饅頭,在過去沒有賣饅頭的。記得三叔1994年開饅頭房時,看到有人買饅頭吃節儉慣了的婦女們就說這是浪費,不過日子。是啊,千百年來人們往往把敗家看作是最沒有出息的表現。 在那個年月也隻有過年時能天天有白麵饅頭吃,一是因為小麥的產量低,當時畝產六七百斤。二是農民要交夏糧稅,一畝地300斤左右,這樣就所剩不多了,三是麥子的價格比玉米高,農民往往把所剩不多的麥子再賣出去,除了還一些債以外也剩不下幾個錢。所以大部分家庭在大部分時間裡吃的是玉米麵的窩窩頭,有的困難的人家把玉米也賣掉,換來更便宜的高粱麵。高粱是最沒有營養的糧食,喂大牲口都很少用高粱。再者高粱沒有粘性而且粗,蒸出來的團子很容易散,也很難以下咽。我們家吃玉米麵窩頭的時候多,母親心疼我和弟弟,總是在蒸窩頭或貼餅子時也順帶蒸幾個白麵膜,現在想來是多麼的不懂事啊! 現在人們蒸饅頭都用酵母粉,過去農耕時代沒有酵母粉,但不缺酵母。酵母是麵團自我發酵後產生的一種菌,人們每次做饅頭時總是留下一塊麵團,留到下次發麵時用,母親叫這個東西為老麵。保存老麵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保存不好乳酸過多,用他發的麵做的饅頭就是酸的,我們村裡就有些婦女做的饅頭常年是酸的。母親總是把老麵埋在麵粉裡,後來我還查過資料,這種方法叫做喂養,就是給酵母菌足夠多的食物讓它保持活性,從而減少乳酸的產生。再者得益於我們家經常蒸窩頭饅頭,別人家蒸一鍋吃三天,我們家蒸一鍋吃三頓,你看吧,一到吃飯時,一桌子十六七歲的小夥子一人吃一個,一堆糧食就沒了。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那一個萬萬是不夠的,一大鍋饅頭餅子窩頭也就是四五十個,一頓飯乾掉一半,那還得有稀粥摻著,不然這個數量打不住,所以老麵未老就又開始換新的了。 過年的饅頭有講究,平時你不在乎它的大小形狀,不管方的圓的大的小的,做熟了能吃就行。年的饅頭不能馬虎,他的主要職責是敬祖和待客。你不能讓回家過年的老祖宗吃那四不像的麵團子吧?更不能讓遠道而來的客人一看就沒有了食欲,人家會說這家的女人不會做飯。在春節裡女人被誇會做飯也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再說到做饅頭,麵是自家產的小麥到磨坊裡磨的。自打有了電以後,精明的人就動起了賺錢的心思,比如我們家的油坊。而爺爺也搞了一個磨坊,平時加工糧食也用莊稼的秸稈加工飼料,生意那叫一個好。除了自己賺到錢外,也實實在在的方便了村民。往年幾家合夥趕車打牛的到十幾裡外的地方加工,到那裡還得排隊看臉色,現在好了,隨時就能把事情辦好。母親把麥子從倉裡取出,放到大盆裡,用水洗乾凈,再把麥子晾乾就可以磨麵了。如果想要麵粉白一點,就加工兩次,第一次用粗籮,第二次用細籮。把小麥皮清理越乾凈乾凈,麵粉就會白的很多。但節儉的人們除過春節平時都是加一次,既多得了麵粉,又省下了幾塊錢。 把老麵放到溫水中,化開倒入一定比例的麵粉,把它們攪拌成稀粥狀,然後放到暖和的地方繼續發酵,等到整個開始冒泡後再加入足量的麵粉開始和麵。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和麵是個力氣活,這個時候母親二哥會替換這上陣,又加上母親喜歡做筋道有嚼勁的饅頭,所以麵也和的硬,很吃力氣。 麵和好後就開始揉麵,把原本鬆散的麵揉的如小孩子的臉蛋一樣光滑,還泛著一點子光澤。取一部分搓成手臂粗的長條,再按比例扯斷,形成大小一致的小麵團,這樣才開始揉饅頭。饅頭和鴨蛋差不多大,比鴨蛋細且長,上尖下寬的圓錐體,再把這些小饅頭蓋起來繼續發酵。在等待的過程中,大灶的鍋裡已經添上了水,在鍋裡支起了專用的篦子,在篦子上方五公分左右放一個用高粱桿做成的網格狀的框架,每個格子十公分見方。放好一切開始燒水,水開後發酵的饅頭也好了,原本鬆塌塌的饅頭就仿佛吹了氣,個體大了1/3,更有光澤也更加飽滿。把一個個饅頭整齊的碼放在鍋裡,蓋好鍋蓋先大火猛燒,再小火慢熬。半個小時左右,雪白的饅頭帶著誘人的香氣出鍋了。最好吃的是貼在鍋邊的,一麵軟嫩,而另一麵焦黃酥脆,這樣的饅頭不吃菜也能乾六七個。加之母親和的麵硬,經過無數遍的反復揉搓,揭開饅頭蛋殼一樣的外皮,裡麵呈現的是一層又一層的內瓤,用手剝著吃也是一種樂趣。而老麵發的饅頭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是現在麵粉和發酵粉所不能夠擁有的。母親一次能蒸十幾鍋饅頭。過去農村裡有講究,說是正月十五之前不能動大火,所以要多做一些。 如今母親老了,也沒了年輕時的力氣,也很少自己再做饅頭了,偶爾心血來潮做一鍋饅頭,也沒了小時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