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證明角穀猜想!普利策:他不會來真的吧?(1 / 1)

最新網址: 角穀猜想,也叫做冰雹猜想、克拉茨問題、3X+1問題,猜想的內容是任何一個自然數x,如果是奇數就計算3x+1,如果是偶數就除以二。 這樣一直計算下去,最後都會落入底部的4-2-1循環。 這個猜想內容非常簡單,正因為如此,也就變得廣為人知,數學界對於破解角穀猜想,一直存在很濃厚的興趣。 大概也是這個原因,使得角穀猜想變得非常值錢,甚至比千禧年七大數學猜想還要值錢。 最早對於角穀猜想懸賞的是在七十年前,一個叫做保羅-恩多斯的人,他願意提供500美元給角穀猜想的證明人。 後來又有好多數學界、商界乃至於其他領域的人,發起了對於角穀猜想的懸賞,數額雖然都不大,但也足以證明,人們對於角穀猜想的興趣了。 當前對於角穀猜想的最高獎金,來自日國的一家叫巴庫時代的公司,他們發布公告宣布將會為角穀猜想的證明人提供1.2億日元。 按照當時的匯率,折合120萬美元。 另外,還有一些科學機構,也針對角穀猜想的證明設定了獎金,有兩萬、五萬、十萬……多到數都數不過來。 同時,國內也有相關的懸賞。 角穀猜想入選了教育部、科技部、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四個部門聯合出版的《10000個科學難題(數學卷)》,被列為數學卷中的第四個難題,設定了一百萬人民幣征解。 有如此多的個人、科學機構、公司,都宣布對於角穀猜想的懸賞征解,足以見得角穀猜想的吸引力了。 如果有人能夠完成角穀猜想的證明,就可以拿到以上全部的獎金。 哪怕隻是為了大筆的獎金,王浩也非常有動力去完成這個研究,這也是他把角穀猜想的證明放在數學方法總結之前的原因之一。 在確定能完成角穀猜想的證明後,王浩就開始埋頭做起了研究。 與此同時。 王浩現場完成曲線內置正方形的證明視頻,也引起網絡上的輿論熱議,有不少人看過視頻,都隻能高贊一聲,“王浩,太兇殘了!” “學生提問、當即解答,還是數學界未證明的問題。” “這才叫頂級數學家,看那些報道說某數學天才多厲害、多厲害,來比比?” 好多專業的學者,都感覺王浩完成研究,根本是不講理的邏輯,一個數學界沒有破解的問題,他稍微一思考就解開了? 這太bug了吧! 隻有專業的學者才會去看全部的視頻,他們發現王浩確實講的很好,而且很順暢,也一定程度上懷疑是否現場作出的證明。 “或許已經證明出來,隻是做一下講解?”有人提出了疑惑。 當消息爆出來以後,確實有很多學者懷疑,主要他們無法理解,有人能夠臨時解開數學界沒有完成的證明,類似的問題,哪怕仔細做研究都大概率沒有結果。 但也有權威的數學家站出來表示,“不能因為自己做不到就會去懷疑,在數學界來說,同樣做基礎研究,差距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 這就是天賦的差距。 國內好幾所高校的學者們都對此進行討論。 一些數學老教授們卻能夠理解,為什麼王浩能輕鬆完成數學界沒有完成的證明,而其他人辛苦做研究也無法得到結果。 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數學界的差距就更大了。 那些能在數學基礎研究領域有成果的數學家,一定都會是那種極為拔尖,極為聰明的人。 這種人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 比如,陶哲軒。 陶哲軒的出名並不是因為獲得了菲爾茲,甚至可以說,多數人都不知道他依靠什麼領域的研究獲得的菲爾茲。 陶哲軒最出名的是他的‘神童履歷’。 他在年僅8歲的時候,就已經升入了中學,還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 年僅13歲就拿到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金牌,這個記錄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被打破。 他14歲進入弗林德斯大學數學係,並在16歲獲得了榮譽理科學位,一年以後,就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被阿邁瑞肯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攻讀博士。 這個履歷擺出來,哪怕是其他的菲爾茲獲獎者,也都會感到自慚形穢。 聽起來,十四歲上大學,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但要考慮他是先拿到了一個國際奧林匹克金牌,創造了奧林匹克金牌的最低年齡記錄。 在拿到金牌前的兩年,他分別獲得了銀牌和銅牌,換句話說,他從11歲開始就參加奧林匹克競賽,並且能夠獲獎,而同齡的孩子小學都還沒有畢業。 另外一個例子是皮特-舒爾茨。 舒爾茨上大學的時間要晚得多,但他隻用一年的時間,就拿到了名校波恩大學的數學學位。 國外名校都是寬進嚴出,每個學生想要畢業都不容易,皮特-舒爾茨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所有科目,並且數學專業課都獲得了極為優秀的成績。 顯然。 這不是常人能夠理解的。 好多數學老教授都很清楚,數學基礎研究領域,並不是通過努力就能夠有成果的,天賦比努力重要的多,他們努力了一輩子,也隻能做一些數學理論邊角料的研究工作,而有些年輕人三十歲前,就能夠憑借對某個領域的貢獻獲得菲爾茲獎。 這怎麼比? 差距實在太大了,根本不是努力能夠追上的,像是王浩這種數學天才,理解不了才是正常的。 網絡上的輿論熱議,對王浩其實沒什麼影響,最多就是更多人談論一下而已,而受到更大影響的是丁誌強。 丁誌強出名了。 有的視頻後麵,出現了一個被王浩看好的小胖子,王浩還拿出兩本書給小胖子,很熱情的想讓他學習,來增加基礎知識。 於是好多人都知道,王浩看好一個叫丁誌強的學生。 這在網絡上被談論的並不多,畢竟丁誌強隻是個學生而已,一個高校教師會有很多學生,看好某個學生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西海大學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所關聯的物理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丁誌強,還知道他是被王浩看好的學生。 丁誌強成為了物理係的名人。 有些老師上課的時候,都會特別關注一下丁誌強,看看他究竟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有些課程的老師,點名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都下意識會想起丁誌強,就導致丁誌強想逃課都不可能,甚至上課還必須認真聽講。 這還不是最痛苦的。 周末的時候,丁誌強終於能輕鬆的休息一下,他拿起手機準備打上一盤遊戲。 旁邊室友看到了,頓時提醒道,“丁誌強,你在乾什麼?你怎麼能浪費時間打遊戲呢?趕緊卸載了!” “看書、看書啊,王浩老師這麼看好你,你不能讓他失望啊!” 其他兩個室友也滿是贊同的看過來,“丁誌強,你可不能像我們一樣玩物喪誌啊,有時間就多看看書!” “你可是我們宿舍的希望,還指望你成為數學家呢!” “等以後你成為了數學家,不說拿到菲爾茲,隻要拿到個小獎,我也能出去吹吹牛啊……” “趕緊看書,不要玩遊戲。” “……” 丁誌強黑著臉放下了手機。 幾分鐘後,有個室友招呼其他人一起開黑,丁誌強馬上又拿起手機,積極的進了開黑的房間,“加我一個!” 他馬上被T掉了。 那個室友再次提醒丁誌強不要玩遊戲,隨後對其他人說道,“走,我們去旁邊寢室,不能影響丁誌強學習!” “對,走吧!” “丁誌強,好好看書。” “……” 看著室友們一起走出宿舍,丁誌強忽然有種想哭的沖動,為什麼會這樣呢? 他想玩遊戲,也想開黑,不想看書啊! “啊~~~” 看著書本上的內容,他感覺自己快瘋了。 …… 一個周末裡,王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教研室。 周末的時間,教研室還是比較安靜的,一個人悶在裡麵耐心的做研究,成果進度也比較顯著,他已經完成了大半兒的證明。 角穀猜想可不是數學小問題,整個證明需要用到它所研究的整個方法,並且需要很長時間去仔細斟酌、計算、推導。 即便是有了大方向的思路,也知道整體的過程,還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他感覺整個證明過程要寫二十頁左右。 二十頁聽起來並不算太多,實際上,相對於一個問題的證明來說,內容就已經非常多了,證明的每一個步驟轉換都需要仔細研究,可以說每一步都進行的非常有難度。 王浩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在做研究,中途感到疲憊的時候也會休息一下,然後他看到了曹東明發過來的手機通訊消息。 “王浩教授,你的研究進行的怎麼樣了?” “有沒有進展啊?” 類似的消息,曹東明發過來好幾條,而且還是不同時間發的。 王浩才想起還有一個‘任務一’的研究,他掃了一眼發現靈感值達到了‘130’點,研究可以說已經完成了。 但是他實在沒有心思去做什麼材料數據挖掘內容的總結,乾脆就回了一條,“最近很忙,等我有時間一定總結一下。” 他剛想放下手機就看到了一條回復,“在忙什麼?” 兩秒後,消息被撤回。 又一條消息發了過來,“謝謝,打擾了,您忙。” “??” 王浩有些不明白,也沒有太在意。 其實曹東明就想催一下王浩,但又怕引起王浩的反感,他最近手裡的項目進展順利,隻是一個熔煉溫度的調整,就讓兩個項目有了不小的進展,預計比正常進度快上兩個月以上。 這種進展速度實在讓人很驚訝。 最主要還是感覺目標明確,而不像是原來一樣進行無頭緒的實驗,隻能用不斷的實驗,積累經驗來提升進度,消耗了大量資金不說,還不一定能有成果。 利用王浩研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於工序進行科學性的分析,能夠大大減少經費消耗,還能夠快速達成目的。 曹東明隻是體驗了一次就已經愛上了這種感覺。 航空材料院好多人知道了消息,也同樣感到震驚不已,他們頓時對王浩的研究更重視了,好多的材料計算及數據挖掘專家,都開始仔細研究王浩的數據分析方法。 隻不過因為方法內容實在太過於復雜,想要全部理解需要不短的時間,理解的不通透放在應用上就不一定準確。 航空材料院方麵還是希望王浩能再來做一下講解,尤其說一下他的方法該怎麼應用。 對麵。 曹東明看著王浩回復的消息,稍稍感到有些失落。 曲世剛頓時問道,“怎麼樣?” 曹東明有些鬱悶道,“王浩教授說他很忙,有時間會幫忙整理一下。” “這就是明顯不願意幫忙了!”曲世剛用力皺起眉頭,“肯定是上次做報告,我們來聽的人太少了,也招待不周啊。” “現在他也不願意在這上麵投入精力了。” “要不想想辦法?”曲世剛思考著說道,“這樣我們去西海大學轉轉,再請王浩說說?算是賠禮道歉也行啊,他這個方法對我們太重要了!” 旁邊一個教授思考著問道,“這個辦法好,但是,以什麼名義呢?不能說是道歉吧?” 辦公室裡幾個人陷入沉思。 曹東明忽然道,“要不然這樣,我們聯合幾個部門以考察納微實驗室的名義,去一趟西海大學?” “西海大學的納微實驗室,在納微材料的研究領域很有特色,航空有很多材料,也需要用到納微技術。我們就以這個名義去……” “好主意!” 曲世剛聽的眼前一亮,“我們是做材料研究的,就以考察實驗室的名義去。到時候就算是當麵道個歉也行啊!” “麵子是小、研究是大!” “對對對……” …… 綜合樓辦公室。 王浩的瘋狂模式終於結束了,他已經完成了主要的證明部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添加一些步驟,從頭到尾仔細完善一下。 如果要投稿論文,還需要再仔細過一遍,把主要證明過程列上就可以了。 這天是周二。 上午的時候,辦公室裡很冷清,就隻有張誌強和王浩在。 張誌強注意到王浩一直都在忙,他問了一句,“你在忙什麼呀?又是什麼‘小研究’嗎?”最後幾個字帶有點兒諷刺意味。 王浩所謂的小研究,可能對於其他人來說,都會和成為無法解決的大問題。 王浩點了點頭說道,“還是證明個猜想,但不是小研究。” “是什麼?” “角穀猜想。” “哦~~” 張誌強淡定的點了下頭,猛然反應過來,‘噌’了一下從椅子上站起來,“真的假的?角穀猜想?” “對啊?” “研究的怎麼樣?”張誌強迫不及待的問道。 “還行吧。”王浩猶豫著說道,“還沒有完成。” “哦~~” 張誌強又坐了下來,還輕呼一口氣,沒有完成才是正常的,角穀猜想可不是小問題,證明出來絕對是震動國際的大問題。 這時候,就聽王浩補充了一句,“估計要明天吧。” “——?” 張誌強聽罷頓時愣住了,眼神動也不動的看著王浩,嘴巴一直半張著,仿佛時間在他身上已經不起作用,過了好半天才確定的問了一句,“你不是在開玩笑,對吧?” “不是……” “我X!”張誌強猛的噴了一口臟字,旋即反應過來用力捂住嘴,他還朝著辦公室的門看了一眼,發現門口沒有其他人,就趕緊關上了門。 等再走回來才小聲道,“真的證明出來了?” “不是騙我?對吧?這個可就厲害了,角穀猜想啊……” “這次還是發在博客上嗎?” 他鬼鬼祟祟的樣子讓王浩都感覺很奇怪。 怎麼? 見不得人了? 王浩沒有再說什麼,而是帶著疑惑的表情看像張誌強,仿佛就像是看一個傻子。 張誌強才反應過來,“當然不可能發到網上。你準備怎麼發表?是參加學術報告還是投稿?” “還沒想好。” 王浩搖搖頭說道,他去沖了杯咖啡,再回來也看一下手機,發現有一條來自海外的消息,是布魯斯-普利策,《數學新進展》的主編。 布魯斯-普利策發來消息是想和王浩約稿。 數學四大刊肯定是不愁稿件的,但也要和數學家們打好關係,才能一直保持擁有高質量的投稿。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布魯斯-普利策注意到王浩發表在國內博客上的內容,他不懂中文的解釋,但不影響他了解其中的內容,因為有些消息已經傳到國外了。 有關回文數反例的證明以及曲線內塑造正方形,都是很不錯的小研究,而且還很有意義。 第一個證明徹底否定了回文數猜想。 第二個則是好多數學家研究很久也沒有能夠證明的問題。 這兩個小研究都可以發表在《數學新進展》上,占據的篇幅不多,但內容很經典,質量上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王浩注意到了布魯斯-普利策發過來的消息,馬上問了一句,“現在投稿,下一期能刊登嗎?” 他說的下一期是三月初,而現在時間已經是二月底。 等了沒多久時間,他就收到了布魯斯-普利策的回復,“下一期已經排好了,現在投稿,最快隻能到四月發表。” 王浩迅速回道,“如果是冰雹猜想的證明呢?” 這次等的時間更長了一些。 布魯斯-普利策回復道,“著名的數學問題,我們會考慮臨時加印,網站也會同步刊登。” 王浩回復了兩個字母,“OK。” 大洋對麵。 布魯斯-普利策正坐在辦公室裡悠閑的喝著咖啡,他看到王浩的問話,覺得對方肯定是在打趣。 “沒想到,王浩也很幽默啊……” 布魯斯-普利策想著搖了搖頭,隨後就看到王浩回復了兩個字母,再繼續喝了口咖啡,猛地反應過來,瞪大眼睛看著屏幕,“OK?” “他不會來真的吧?” “!!”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