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是道教祖庭。 第一代大天師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 龍虎山因此其名。 龍虎山原名雲錦山,乃獨秀江南的山靈水秀之地。 傳聞上古時期,有九十九條蛟龍在此聚集,才形成了如今龍盤虎踞的山勢。 九十九峰綿延數十裡,氣象宏大。 山下一條溪水自東而來。 依山緩行,轉峰慢步。 過灘呈白,遇潭現綠。 或輕聲雅語,或靜心沉思。 宛若女子。 行走間衣袖裙擺飄颻如雲。 九十九峰,二十四巖,盡取溪水之柔美。 繞山轉峰之溪水,遍納九十九峰,二十四巖之陽剛。 可謂是山丹水綠,靈性十足。 也許正是這靈山秀水被天上神仙相中。 才有了第一代大天師騎鶴入山,修道煉丹。 龍虎山。 碧水丹山秀其外。 三洞四輔藏其中。 位居道教名山之首。 除了九十九峰,二十四巖之外。 還有一宮一府一觀。 上清宮。 天師府。 正一觀。 上清宮,又名真仙宮。 位於龍虎山下。 左擁象山,門對瀘溪,麵雲林,枕臺石。 是歷代天師祭祀神仙之所。 也是歷代天師斬妖除魔之地。 上清宮整體建築按照中軸對稱布局。 頗具皇家建築特色。 自南向北依次是龍虎門,玉皇殿,後土殿,三清閣。 東西兩側為各主殿對應的配殿,由廊榭廂房相連。 上清宮建築布局又呈八卦形。 重簷丹檻,彤壁朱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除了龍虎門,玉皇殿,後土殿,三清閣之外。 還有三官殿,五嶽殿,天皇殿,文昌殿,福地門,下馬亭,午朝門,東隱院,鐘樓等建築。 一宮十殿二十四院。 被譽為仙靈都會,神仙之所。 號稱晝夜長明羽人國都。 天師府,又名龍虎山天師府。 位於龍虎山中部。 南朝琵琶峰,門臨瀘溪河。 天師府是四進四出前宮後府式古徽派建築。 在布局和風格上有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 整體建築同樣頗具皇家建築特色。 依山傍水,雕梁畫棟,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沿大門而入。 左右兩側分別是法籙局和玄壇殿。 法籙局是掌管道門公事之官署。 玄壇殿為歷代天師講經說法之地。 二進為玉皇殿。 三進為三省堂。 右側是天師居住之所。 號稱南國無雙。 左側是萬法宗壇。 是萬法歸宗的根基。 是道門玄風的祖脈。 四進為後花園。 靈芝園,敕書閣,真武池,百花塘。 府中多植奇花名木。 豫樟成林,蔭翳蔽日,鳥棲樹頂,清凈深幽。 以追求超凡脫俗,清靜無為的境界。 正一觀,又名天師草堂。 是第一代大天師煉丹之地,後來,便成了歷代天師祭祖之地。 建築整體。 灰瓦白墻,古樸典雅。 有七星池,正門,儀門,鐘鼓樓,元壇殿,從祀殿,祖師殿,玉皇樓,丹房,紅門,廊廡等。 平日裡。 上山的香客至多在上清宮逗留。 天師府,正一觀,是不對外開放的。 至於講經說法。 上清宮是天師與世人講經說法之地。 天師府卻是天師與弟子傳道授業解惑之所。 這一日。 南嶽夫人攜兩個弟子,許謐,許翽,拜訪龍虎山天師府。 西山許天師以及十二真人同至。 許敬之。 黃仁,郭樸,陳尋,周光,終離,施善,鵬遊,餘烈,憎恨,甘心,吳夢,適合。 還有前去參加佛道辯論,南歸的一行六人。 老道士,葛三川。 小道童,元元。 年輕道姑,劉梅。 木訥漢子一家三口。 還有遠遊而歸的龍虎山天師府上一任天師,張昭。 以及傻兒子,中年道士張驕。 一個道姑,年過五旬,卻仍舊一副少婦模樣,鮑姑。 道姑身旁站著一個女子,氣質絕倫,是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驚才絕艷之輩,再加上年過六旬的高齡,卻隻有淺淺的皺紋,當真是天工造物,超脫凡塵。 此人便是天下十絕色之首,衛夫人。 才情容貌堪稱甲子以來天下第一人。 尋常美色若是與她同進同出,當真會自慚形穢。 衛夫人師承鐘繇。 鐘繇善隸行楷。 其書法巧趣精細,茂密幽深,自然天成,無雕琢氣。 衛夫人書法大成之後,自起一峰。 清秀平和,嫻雅婉麗。 與江南女子性情相得益彰。 頗受才子佳人追捧。 所著筆陣圖,道盡書法之妙。 橫如千裡之陣雲。 點似高山之墬石。 撇如犀象之角。 豎如萬歲枯藤。 捺如奔雷。 弓如弩發。 鉤如筋節。 有筆陣圖,急就章,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 甲子時間,天下十絕色仍然以她為首,便可以看出天下四榜始作俑者對她是何等的放不下。 又是何等的推崇備至。 女子身旁站著一個不過二十歲的青年男子。 英俊瀟灑,風流倜儻。 一眼看去,便知是一個風度翩翩的世家公子。 此人正是謝東山的知己好友,王右軍。 王右軍自幼師承衛夫人。 縱情書法。 每次出遊總會便覽臨摹當地書法大家真跡。 時常渡江北遊名山。 見過李斯,曹喜等諸多名家真跡。 又在早已破敗的洛陽見到蔡邕的石經三體書以及張昶的華嶽碑。 遍學眾碑,書藝大進。 年不過二十,便自成一體。 此次,眾人聚集龍虎山天師府。 是因為龍虎山天師府即將迎來一場百年難遇的盛事。 相比佛道辯論鬥嘴皮子。 更像是一場真真正正的盛事。 說是盛事。 並不是指參與的人多。 而是指這些人接下來要做的事,事關道門千年傳承。 龍虎山天師府新任天師,張驕。 原本是個不通情理的傻子,沒想到一朝開悟,直達煉神境。 算是了了老天師張昭多年的心願。 十年來,老天師張昭遠遊五湖四海,為了自己的傻兒子四處尋找天材地寶,想要用這些天材地寶煉製一爐龍虎大丹,以此來補上傻兒子的先天之缺。 可是老天師千算萬算,也沒算到自己的傻兒子居然遇上了八百裡雲夢澤吞吐天地之機。 一朝開悟,省去了老天師無數的麻煩。 而且自己的傻兒子可以熟讀所有道門真經。 在外人眼中如同天書一般的道門真經,在傻兒子的眼中居然如同百家姓一般簡單。 開了心智的傻兒子,一步登天,直達煉神境。 算不算得上喜事一件? 還有另外一件大喜事。 老天師遠遊萬裡搜尋而來的天材地寶,已經在五月初五端午佳節當日入爐。 歷經九九八十一天。 居然順利煉出了一爐龍虎大丹。 自從龍虎山天師府第一代大天師飛升之後,龍虎大丹已經絕跡,再也難以煉製成功。 這一次,老天師誤打誤撞,竟然煉出了一爐龍虎大丹。 不可謂不是一件大喜事。 一爐三枚。 被老天師封存在羊脂白玉瓶中。 除此之外。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 眾人能夠與各自親人共聚龍虎山天師府也算是一件喜事。 老天師與新任天師是父子。 老道士葛三川與中年道姑鮑姑是道侶。 年輕道姑劉梅是南嶽夫人唯一的孫女。 許天師是許謐許翽兩兄弟的叔祖爺。 也是眾人之中年紀最大的。 比老天師張昭還要大兩旬。 許天師道法大成之後,喜歡雲遊五湖四海。 以斬蛟著稱於世。 關於許天師的江湖傳聞可以說是多如牛毛。 數十年間,死在許天師手中的蛟龍,沒有一百,也有八十。 蛟龍少了,自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隻是這位有蛟龍處斬蛟龍的道門大天師遲遲不入九品之境。 眼瞅著自己的十二個弟子都已經邁入七品煉神境。 距離大天師的八品之境不過一步之遙。 可大天師對於自己何時邁入九品之境,好像從來不急。 自古以來。 皇上不急太監急。 就連龍虎山天師府的老天師也替許大天師著急。 自從兩人見麵。 老天師就已經詢問過多次。 甚至將剛剛煉製出來的龍虎大丹雙手奉上。 可大天師卻說。 我的九品之境與你的九品之境大不相同,不是少了天材地寶,也不是少了山水靈氣,更不是少了道門真經蘊含的神意。 老天師就奇了怪了。 天材地寶有了,山水靈氣有了,道門神意也有了。 可你為何就是突破不了呢? 大天師看著白發蒼蒼的老天師。 如同看一個晚輩。 說了一句讓老天師目瞪口呆的話。 若是世間有真龍,我自扶搖上九品。 老天師呆呆地看著許大天師。 這位常年累月背著一把道門法劍的道門真人。 法劍名字就叫斬龍。 與佛門修行不同的是,道門修行講究財侶法地。 一個求放下,一個求長生。 一個四大皆空,一個飛升成仙。 怪不得佛道兩教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 兩教根底實在是大相徑庭。 一南一北,一東一西。 如何能夠共處? 先不去說佛道兩教之間的爭鬥。 今日是中秋佳節,萬家燈火,人間團圓,飲酒賞月的日子。 道門四派天師真人齊聚龍虎山天師府,本身就是一件盛事。 酉時已過,一輪巨大的明月自東升起。 不得不令人想起那首流傳千年的詩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天衍帝國 建康 秦淮河 中秋月圓之日,秦淮河上風景無限。 兩岸燈紅酒綠,靡靡之音清談之風。 一艘樓船之中聚集了七人,坐在主位上的兩人正是白衣庾知恭,青衣桓元龍,其餘五人是剛剛抵達帝都的五湖幫幫主。 雲夢澤,聶無雙。 彭澤,彭三。 焦澤,焦四。 震澤,震六。 洪澤,洪七。 除了聶無雙之外,其餘四位五湖幫幫主用的都是假名,至於真名是什麼,誰又能知道呢? 三十年前,天下大亂。 數不清的豪傑遁入江湖,隱匿行藏,隻想求得一線生機,天衍帝國沒有戶籍的江湖之輩數不勝數。 五湖幫幫主應邀前來,都想聽一聽這兩位朝廷新貴有何話講,若是有便宜可占,也算是沒白來,若是讓五湖幫出人出力,那可真是找錯人了,無論天衍帝國與瀚海帝國如何你爭我鬥。 五湖幫終歸是五湖幫,從來不參與朝廷之事,平日裡幫幫天衍帝國朝廷的小忙還可以,可若真想讓五湖幫替朝廷賣命,讓五湖幫甘當朝廷鷹犬,那這兩位朝廷新貴還真是找和尚當親家,找錯人了。 五湖幫幫主都是闖蕩江湖多年的老油子。 坐得住,也坐得穩。 既然到了天衍帝都,也不想和兩位朝廷新貴鬧得不歡而散,耐著性子聽兩人說話。 起初,五人還真以為白衣青衣兩人是為了天衍帝國,來找五湖幫幫忙的,沒辦法,最近江湖上傳得沸沸揚揚的一個消息,瀚海帝國北伐在即,保不齊天衍帝國就會插一杠子,要想插一杠子,總要有兵馬不是?兵馬從哪裡來?最快的方法還不是從江南各大勢力之中直接調動兵馬? 征兵? 恐怕行不通。 江南與江北不同。 自古以來,江南少戰事,百姓安居樂業,隻想好好活著,不想打仗,再說了,打仗那是朝廷的事兒,所以,天衍帝國每次征兵都是一件令朝廷頭大的事兒,也正是如此,神州大地每一次大一統,都是北吞南。 欲得天下者,必先取中原。 五湖幫幫主一開始以為白衣青衣兩人是想借人借糧,可是聽著聽著,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白衣青衣兩人所說與天衍帝國朝廷並無太大關係,或者說,與天衍帝國朝廷沒有直接關係。 不是借人,也不是借糧,而是商討如何瓜分大江幫。 天衍帝國南遷之後,在國相赤龍的主導之下,主張鎮之以靜,休養生息,二十年間,國力日盛,終於有了和瀚海帝國扳手腕的能力。 遙想當年,天衍帝國南遷之後,國庫空虛,隻能憑借大瀆長江苦苦支撐,別說組建一支精銳騎兵,就連購買北地乙等戰馬的銀子都沒有,天衍帝國騎兵所用戰馬都是北地淘汰下來的劣等戰馬,再加上天衍帝國皇室羸弱,所有重擔都壓在了國相赤龍一人身上。 幸好的是,國相赤龍當時正值壯年,義不容辭,挺身而出,先用一招烏衣換金,解決了國庫空虛的問題,再用一招九品觀人法,解決了天衍帝國官場問題。 銀子有了,人才有了,天衍帝國國力自然蒸蒸日上。 烏衣就是黑色的粗布衣服,原本是貧苦百姓所穿的衣服,但是到了國相赤龍身上,卻穿出了風流,而且,國相赤龍還上書朝廷,通過朝廷下令製衣局,所有官員朝服皆用烏衣,當官了都穿了,其他人能不效仿?自那以後,江南名士,佛道高僧真人,皆穿烏衣,於是,便有了秦淮河上烏衣風流一說。 甚至許多闖蕩江湖的俠客也喜歡身著烏衣,沒得辦法,不穿烏衣如何入得了才子佳人的法眼?不穿烏衣如何盡顯江湖風流? 天衍帝國就是通過這一係列的舉措,增加國庫收入,然後招兵買馬,庾氏四傑才能領軍作戰,平定東南沿海匪患,百越之地內亂。 九品觀人法,自古有之。 隻是到了天衍帝國的時候,才真正發展壯大,成為天衍帝國朝廷舉賢任能的官場製度。 九品觀人法又叫九品中正製。 九品中正製由各地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必須是朝廷任職官員且德名俱佳者,大中正之外再選九個小中正,這十人掌管各地州郡選賢任能,職能類似於瀚海帝國吏部官員。 九品中正製將賢能分為九種。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再由各地大小中正將各地賢能人士分別品第,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並加評語。 初時,九品中正製成效斐然,為天衍帝國朝廷選拔了許多能臣乾吏,不僅解決了天衍帝國人才短缺的困局,也緩和了南遷五姓七族與當地世家豪門之間的沖突矛盾。 隨著天衍帝國國力日盛,靡靡之音悄悄蔓延。 九品中正製已經不再是天衍帝國舉賢任能的法寶,而是成了世家豪門壟斷官場職位的錦囊,大中正,小中正,全部出自天衍帝國世家豪門,九品觀人,也變成了豪門無下品,寒門無上品。 天下太平不過二十年,天衍帝國朝堂之上便已經有了一股靡靡之音,雖然眾朝臣依舊穿著黑色粗布製成的烏衣,但是私底下,卻在為自身家族的利益斤斤計較。 也難怪朝堂之上主戰一派一直據理力爭,也難怪一直與庾氏針鋒相對的國相赤龍也破天荒地站在了庾氏一邊。 再這樣下去,不等瀚海帝國百萬雄兵列陣江北,天衍帝國自身便會四分五裂,再難勠力同心,同舟共濟。 沒了那股子精氣神,沒了互相扶持的凝聚力,天衍帝國談何收復河山?談何收復北地?談何一統天下? 一國之相不好當啊。 年過六旬的天衍帝國第一武夫,國相赤龍,還能為天衍帝國江南半壁江山做多少事情?操多少心? 白衣庾知恭先問劍,再問道,兩問國相赤龍,終於有了一絲大徹大悟的心境,至於白衣庾知恭能不能力挽狂瀾,接替國相赤龍成為天衍帝國新任第一武夫,就要看白衣庾知恭自己了。 國相赤龍已經給了白衣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