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風起巴東(1 / 1)

中原記 人間不值得000 8117 字 2024-03-17

三十年前,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戰火重燃。   西涼張氏,巴蜀李氏,趁著天衍帝國皇室宗族你爭我鬥之際,割據西涼,巴蜀,自立為王,之後,中原各方混戰,互相攻殺,唯有西涼巴蜀兩地暫得太平安寧。   巴蜀之地第一位蜀王李俊,與世龍大帝同年逝世,然而接掌巴蜀王位的並不是李俊之子李世武,而是侄兒李世文。   兄弟之間水火不容,年少輕狂的李世武憑借太後任氏的勢力從堂兄手中奪過王位,兄弟相殘,李世文一脈幾乎被誅殺殆盡,之後,李世武取蜀地絕色閻氏為妻,日日笙歌,不理朝政,太後任氏得以獨攬朝政大權。   王後閻氏自然也是太後任氏親自為李世武挑選的。   瀚海演武佛道辯論之後,前來瀚海帝都朝賀的各方使臣也都陸續回到了各自地盤,巴蜀使臣李宏與瀚海帝國天王季龍私下結盟,瀚海帝國北伐,巴蜀則順江東下,攻取巴東,漢中,等到瀚海帝國明年平定鮮卑八部之後,一舉南征天衍,到那時,巴蜀李氏便不再是偏安一隅的異姓王,而是為瀚海帝國坐鎮西南的世襲王爺。   自從天衍帝國南征百越之地開始,任太後便敏銳地察覺到了天衍帝國的意圖,若是等到天衍帝國平定百越之地內亂,荊州水師沿江西進,巴蜀李氏就會麵臨天衍帝國東南兩麵夾擊的局麵,巴蜀之地可謂是朝不保夕。   偏安一隅當然不如世世代代承襲王位,可是天衍帝國雖然答應巴蜀李氏世襲罔替,但是卻要求荊州軍進駐蜀都,任太後信不過天衍帝國的口頭話,當然也信不過瀚海帝國天王季龍的便宜話。   任太後是個精明伶俐手段狠辣之人,不然的話,也不會獨攬巴蜀朝政大權,將巴蜀文武百官狠狠踩在腳下,如此精明的女子,世間少有,再加上任太後風韻猶存,頗有一絲千古女帝的神韻。   天衍帝國的話不能信,瀚海帝國的話自然也不能信,可巴蜀李氏必須做出選擇,不然的話,等待他們的便是兩支天衍帝國精銳之師。   中秋剛過,任太後將纏綿王榻的蜀王李世武叫醒,王後閻氏以及一眾侍女早已經被斥退出去,偌大的寢殿之中隻剩下這母子二人,雖非親生,但是任太後對李世武格外寵愛,以至於溺愛,甚至由著他躺在自己懷中,用一種格外親昵的語氣與自己說話。   “武兒,別鬧了。”   “母後,我沒和你鬧啊。”   李世武的雙手在任太後豐盈的身體上上下遊走,肆意揉捏,直到任太後出手製止,李世武才不甘心地瞪了任太後一眼。   “武兒,我有大事要和你說。”   “母後,朝政大事你自己做決定就好,何必來問我?”   李世武說著話,雙手又開始不安分起來。   “武兒,這件事事關巴蜀存亡,難道你連自己的性命甚至巴蜀李氏一族的性命都不管不顧麼?”   任太後言辭激烈,帶有一絲怒氣。   李世武終於有了一絲認真,站起身,朝門外走去,站在數千裡巴蜀之地最為雄壯的宮殿外,任由秋風輕拂,一身蜀錦大袖飄颻,放眼望去,蜀地漫山遍野皆紅妝,真乃天府之地。   任太後站起身,望著風姿無雙的李世武,不由得想起了年輕時候的先王李俊,他們兩人太像了,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任太後按耐住心中的小心思,當今天下局勢動蕩不安,理智告訴她,此時此刻由不得兒女情長。   “武兒,瀚海帝國北伐在即,天衍帝國虎視眈眈,如今天下局勢動蕩不安,巴蜀李氏如何抉擇,何去何從,還要你出麵做主才行。”   李世武收回視線,閉上眼,感受那一絲秋風肅殺之意。   “大哥的那個孩子如今去哪了?”   李世武突然問了一句無關天下局勢的話。   任太後思量片刻之後,開口說道。   “自從出了巴蜀之後,便杳無音信,應該是淪落江湖了吧。”   李世武睜開雙眼,沿著都城中軸大道,一路向南望去。   “百越之地內亂已經快兩年了,天衍帝國平定百越之後,便會兵壓寧州,到那時,荊州水師也會沿江而上,東南兩麵夾擊巴蜀,當真是不給我們一條活路啊。”   任太後麵露微笑,是因為李世武雖然年少輕狂,但是自幼才情無雙,隻要他肯認真起來,天底下便沒有什麼難事,隻是李世武不喜歡打理朝政瑣碎之事,才將朝政大權交給了心思細膩的任太後。   任太後不過三十歲,風華正茂,身體力行,再加上天生一副玲瓏剔透心,處理朝堂之上的瑣碎之事最為拿手不過,可若是遇到了軍政大事,自然要與巴蜀李氏的當家人,蜀王李世武商議。   李世武負手而立,遙望南疆百越之地,說了一句這個年紀不該懂的話。   “生死榮譽皆在刀鋒之上,疆土百姓皆在鐵蹄之下。”   任太後微微一笑,傾倒眾生。   “武兒,你心中已經有了抉擇?”   “既然天衍帝國已經動了西征巴蜀的心思,那我們也不必藏著掖著了,集結兵馬,東進巴東,北擊漢中。”   任太後對於李世武的話從來不違抗,隻是有些不明便,問道。   “東進巴東是為了戰之國外,將戰場東移,以免巴蜀之地的東邊門戶被天衍帝國一擊而潰,但是北擊漢中又是為了什麼?”   李世武轉過身,在這位名義上的母後麵前做了一個極其出格的動作,隻見李世武伸手在任太後豐滿的臀部使勁揉了揉。   大瀆長江上下常年陰雨綿綿,再加上巴蜀之地多崇山峻嶺,霧氣籠罩,萬裡山河猶如霧中畫卷一般。   李世武盯著任太後的雙眼,仿佛要一口吃了她一般。   “人這種東西,賤得很,你打他越狠,他越對你畢恭畢敬。”   任太後白了一眼李世武,一剎那,仿佛有萬種風情,李世武的大手下意識狠狠一捏。   “武兒...”   任太後整個人仿佛融化了一般,趴在李世武肩膀之上,隻是下一刻便被李世武的一句話驚醒了,看上去惡狠狠地捏了一把李世武。   “擇日不如撞日?”   “說正事。”   “我說的就是正事。”   任太後仔細一想,問道。   “你是說立刻集結兵馬?”   李世武扯了扯嘴角。   “秋季正好是狩獵的季節,戰馬膘肥體壯,戰刀鋒芒畢露,正好是三軍出征的好日子,此時不戰更待何時?”   李世武拍了拍任太後的豐滿的臀部。   “去吧。”   任太後心中一驚。   “三軍出征如此大事,你都不露麵麼?”   李世武轉身望向遠處籠罩在霧氣之中的群山,不再說話,任太後知道他心中所想,嘆了口氣,轉身離去。   李世武做任何事情從來不躲躲藏藏,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以及千萬巴蜀百姓都知道,李世武自幼修道,而且夢想證道飛升,自從奪得王位之後,巴蜀之地多了許許多多真假難辨的道觀,這自然與李世武崇奉道門有關。   巴蜀範氏,歷代皆有入山訪仙的天師真人,直到羽衣卿相範長生這一代,巴蜀範氏可以說是鼎盛到了極點,沒辦法,誰讓蜀王是個崇奉道門的王爺。   平日裡,隻要範長生得到一些道門典籍,甚至隻有幾句晦澀難懂的道門語錄,都會恭恭敬敬地送到蜀王李世武麵前,然後聽李世武講給他聽,這也真是奇了怪了,晦澀難懂如同天書的道門真經到了李世武嘴中,便能化作一句句耳熟能詳的道門讖語。   範長生第一次見李世武的時候,還以為他是上古文王轉世。   知天文,懂地理,通陰陽,曉八卦。   從那以後,範長生每次外出尋找道門真經,都會小心翼翼,絕不敢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這要是當麵被李世武看出來,還不砍了自己的腦袋?   經年累月,範長生從天南海北尋到的道門真經越來越多,等到李世武奪得王位,封範長生為巴蜀之地道正之職,範長生便有了巴蜀羽衣卿相的名頭,再加上多年入山訪仙,範長生已經過了百歲高齡,仍然耳不聾眼不花,巴蜀之地的百姓都稱呼他為範神仙。   李世武不過二十四歲,範長生卻已經年過百歲,世人隻以為李世武不坐朝不理政,是忙著跟範神仙修煉道門真經,實際上卻是年過百歲的範長生聆聽李世武對道門天書的解讀,可能這道門真經真的有不凡之處,範長生自從遇見李世武之後,居然有了返老還童的跡象,白雪一般的頭發之中居然長出了幾根黑發,年過百歲,耳不聾眼不花腰不酸背不痛,腿腳利索,一口氣還能翻山越嶺呢。   也對,若是沒有這個好體力,如何入山訪仙?如何為蜀王李世武尋找道門真經?   除了道門四派之外,神州大地名山大川之中,藏著無數從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道門真經,那些遁入深山之中閉關修煉的道門天師真人總要帶幾卷道門真經,證道飛升之際,除了能起死回生延年益壽的龍虎大丹之外,也隻有道門真經可以隨侍左右,除此之外,什麼金銀財帛,絕色美人,神兵利器,都會是身外之物,在閉關修煉證道飛升的人看來,皆是一文不值。   就在天底下的人叫囂著瀚海帝國即將北伐鮮卑段氏的時候,巴蜀之地集結十萬兵馬,兵分兩路,一路東進,直取巴東,一路北上,出巴中,直逼漢水。   天下大勢無非是南與北,指的就是天衍帝國與瀚海帝國,瀚海帝國北伐在即,天底下的人都在翹首以盼,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將鮮卑段氏以及段王爺說得一無是處,在瀚海帝國北伐大軍麵前,鮮卑段氏不過是螳臂當車蚍蜉撼樹,希冀著段王爺別自不量力,白白讓鮮卑段氏數十萬百姓跟著遭殃,早點投降得了,也有義正言辭的人將瀚海帝國以及天王季龍說得體無完膚,舉一國之力北伐,勞民傷財不說,戰端一起,生靈塗炭,北地又要有多少孤魂野鬼,希冀著天王季龍千萬別大肆屠殺,以和為貴,實在不行,招降也好,總好過雙方鬥個你死我活,損失慘重,若是兵不血刃拿下鮮卑段氏,也算是積了陰德。   天底下的人總覺得自己說得對,總覺得自己在理,可是天底下的事往往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就像天底下的人都在議論瀚海帝國北伐之事,都覺得瀚海帝國北伐戰端一開,必定生靈塗炭,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鮮卑段氏,可是誰能想到,蜀地十萬精銳先聲奪人,而且還是以一擊二,一路攻取瀚海帝國漢中之地,兵壓古都長安,一路攻取天衍帝國巴東之地,兵壓荊襄九郡。   這蜀王是不是腦子抽風了?   好好活著不行麼?以巴蜀之地三州之力,同時攻打瀚海帝國天衍帝國,這不是找死是什麼?然而,正是這個看似輕狂的行為,卻引發瀚海帝國天衍帝國朝堂之上的巨大爭鬥,還沒等兩座朝堂吵個清楚明白,西涼鐵騎跨過大瀆黃河,連下隴右三座軍鎮,劍指古都長安。   相比於天衍帝國,瀚海帝國壓力更大,從當下的局勢來看,瀚海帝國與鮮卑八部已經徹底撕破臉皮,再加上巴蜀西涼同時出兵,天衍帝國沿漢水淮水對峙,已經形成了對瀚海帝國的圍堵之勢,不明所以的人還以為各方勢力要瓜分瀚海帝國呢。   瀚海帝國迎來下半年第一次大朝會。   朝議主要內容當然是西北西南兩地戰事,再加上古都長安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瀚海帝國不容有失。   古都長安。   西出潼關,南依秦嶺。   扼大瀆之命脈,金城千裡。   關中平原,天府之地。   控八江而據守,雄視天下。   大秦奮六世之餘烈。   北驅匈奴,西收巴蜀,南擊百越,東進中原。   橫掃神州大地,伏屍百萬。   車同軌,書同文。   行同倫,地同域。   量同衡,幣同形。   焚天下之書,法家治世。   收天下之金,馬踏江湖。   五百年前,大秦帝國能夠迅速崛起,以睥睨之姿,鯨吞中原,與古都長安分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可謂是盡在囊中。   如今,巴蜀十萬精銳東進巴東,北擊漢中,西涼鐵騎橫跨大瀆黃河,劍指長安,似乎都是沖著這座古老的都城而來。   大塚宰王陽第一個站出來發言。   “啟稟天王,關中之地不容有失,應立即派遣一支精銳之師馳援長安。”   朝廷新貴大司馬張舉緊跟著站出來發言。   “啟稟天王,瀚海帝國北伐在即,如今,西南西北皆有戰事,再加上天衍帝國狼子虎視眈眈,天下局勢對我瀚海帝國極為不利,臣建議當以和為貴,切勿妄動兵戈。”   大塚宰大司馬兩人一戰一和,政見不同,引得朝堂之上眾臣議論紛紛,再加上天王季龍端坐龍椅之上,良久未發一言,不免令人捉摸不定,疑心四起。   朝堂主戰一派以大塚宰王陽為首,主和一派以大司馬張舉為主。   雙方爭論不休,誰也不讓。   表麵上都是在為瀚海帝國為天王季龍出謀劃策,實際上卻是瀚海帝國朝堂之上黨派之爭,朝廷主戰,那麼以大塚宰王陽為首的十八位異姓王便會再次借機壯大,朝廷主和,以大司馬張舉為首的朝廷新貴便會乘勢而上,與瀚海帝國二十舊部分庭抗禮。   天王季龍端坐龍椅之上,瞇著眼,沿著無極殿一直望向瀚海帝都中軸大道玄武大街,之後,目光如炬,一路向南,似乎看到了江南半壁江山,在他眼中,天底下唯有天衍帝國能與他正麵交鋒,什麼巴蜀精銳,西涼鐵騎,鮮卑八部,不過是土雞瓦狗一般,隻是當下瀚海帝國北伐在即,天王季龍又要禦駕親征,瀚海帝國必須有人能夠坐鎮朝堂,穩定朝局。   西南西北兩地戰事不過是疥癬之疾,瀚海帝國朝局才是關鍵,不能讓有心人鉆了空子,隻要瀚海帝國朝局穩定,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二十舊部百萬雄兵枕戈待旦,誰又敢來瀚海帝國找死呢?   當下瀚海帝國最重要的是如何穩定朝局。   天王季龍收回視線,隨意瞥了一眼朝堂之上爭論不休的朝臣,這個做了五年帝王的男人不由得想起朝會開始之前與謀士李明之間的一番對話。   天底下再大的事,到了朝堂之上,也不過是幾句話的事,朝堂之上幾句話的事,到了底下,也是天大的事,做龍椅的人看看就行,切勿沖動,若是做龍椅的上了頭,那龍椅可真就做不穩了。   自從天王季龍登基以來,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從前都是瀚海帝國攻打其他勢力,如今,西涼巴蜀竟然膽敢攻打瀚海帝國,這可是天王季龍也沒有想到過的事情,起初,天王季龍也想著戰和兩種對策,但是被謀士李明全部否決。   這位幽居瀚海帝國十年之久的無雙謀士給了天王季龍兩個選擇。   其一,戰和兩種對策皆采納,但是對待西涼巴蜀要分而治之,一邊求和,一邊調兵遣將。   其二,戰和兩種對策皆不采納,順勢而為,讓駐守當地的異姓王自行解決,順便看看瀚海帝國二十舊部的兵馬是否還像當年那樣,兵鋒所向,勢不可擋。   想起謀士李明之言,天王季龍越發感同身受,而且天王季龍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做皇帝就是要讓底下人猜不透。   此時此刻,天王季龍看著朝堂之上爭論不休的朝臣,不自覺地扯了扯嘴角,無論天王季龍最終做出哪種選擇,都能進一步鞏固自身帝王之位,進一步鞏固手中帝王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