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1葉知秋(1 / 1)

中原記 人間不值得000 7549 字 2024-03-17

瑯琊郡   光明寺   謝東山與老和尚一番交談,暗含佛理,雖然旁聽的李子歸與小和尚不以為意,但是謝東山卻受益良多,以前謝東山一直認為七品煉神境不過是見微知著罷了,如今看來,原來是自己眼界窄了,七品煉神境氣象竟然如此恢弘。   見微知著,可以理解為洞幽察微,見始知終,一葉知秋。   可是老和尚卻給了謝東山另外一種七品煉神境氣象,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若是用天龍寺方丈浮屠的話說,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七品煉神,真假夢幻。   見微知著,洞若觀火。   十八歲的七品煉神境已經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了,可是這世間何曾少過天才,奇才,怪才,鬼才,十八歲,一步邁入煉神境有何稀奇,甚至有人自打出生便不凡,生而煉神。   雪練飛瀑前,叫墨玉的女子閉目凝神,四周伸手不見五指,天地之間唯有隆隆作響的流水聲,水氣激蕩,迷霧升騰,天地之間似乎變得更加昏暗無光了。   蓮花山與神仙山自古以來便有關於真龍的傳說,一陣龍鳴,聲音雖然不大,但是格外沉悶,似乎發於地底,光明寺眾人生怕叫墨玉的女子出現什麼意外,急忙趕向雪練飛瀑。   這個時候,天地之間一縷金光落下,穿透重重迷霧,緊接著,兩道,三道,五道,十道,百道,千道,億萬道,猶如億萬道劍光,瞬間便將漫天迷霧擊碎,眾人隻看見叫墨玉的女子腰懸三尺青鋒,立於山巔高處,站在這裡,一眼望去,大地被雲霧籠罩,一輪大日盤旋在側,雲海翻騰,霞光燦爛。   李子歸見識過太多風景,可是隻要有墨玉在,哪怕見過再多,依然覺得美不勝收,謝東山隱居東海崖畔六年,破開執念,一步邁入七品煉神境,見微知著,明辨夢幻,神意越發沉穩,可是卻看不透眼前這個正在沐浴金光的女子,唯有老和尚雙手合十,打了個佛號。   小和尚滿臉稚嫩,雖然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卻說了一句極為貼切的話,小姐姐站在山巔做什麼?   八品山巔,人間至境。   蓮花山五峰聳立,狀若五瓣蓮。   龍潭大峽穀另一側,便是九峰環繞的神仙山。   神仙山上有一座道觀,雖然也極為簡陋,但是相比光明寺,卻要大氣許多,道觀是個不大的四合院,東西南北前後左右,各有三間屋舍,前屋供奉九位道門真人畫像,皆是身背道門符劍,手掐道訣,一副得道高人的架勢,左右廂房供上山求簽問卦的香客居住,後堂供道觀之中的五個道士居住。   道觀名紫氣觀,求一個紫氣東來之意,觀主曾經是江湖上有名的劍道宗師,恰逢天下大亂,幾十年江湖之路崎嶇坎坷不得誌,心灰意冷之下,避世隱居,在此落地生根。   紫氣觀曾經的老觀主已經離世,不是飛升成仙,也不是什麼屍解兵解,就是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老觀主離世之前,病懨懨地躺在火炕之上,拉著新任觀主的手,說了許多話,直到新任觀主答應老觀主的所有請求之後,老觀主才滿意地閉上了眼,那樣子,好像新任觀主不答應,老觀主就會死不瞑目一樣。   紫氣觀在西,光明寺在東。   今日山中雲霧彌漫,寅時已過,卻不見一絲光亮,四下裡依舊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直到山中傳來陣陣龍鳴,億萬道金光穿透雲霧,照射下來,才得以重現光明。   觀主晨鐘暮鼓,一年四季雷打不動,這也是紫氣觀相比光明寺香火更加鼎盛的原因之一吧,燒香拜佛,求神問卦的人誰又會去偏僻簡陋到極點的光明寺呢,一前一後兩間屋舍,再加上一尊泥塑佛像,就算真有香客去了,恐怕也隻會嗤之以鼻。   觀主被峽穀之中的陣陣龍鳴之聲驚醒,墻壁之上懸掛的道門符劍幾乎同時嗡嗡作響,幸好的是,陽光穿透厚厚的雲霧,灑落下來,不然的話,恐怕這位江湖出身的紫氣觀觀主便會持劍下山了。   觀中其餘四人是老觀主的四個女兒,而且還是四胞胎,長得一模一樣,至於老觀主的道侶,老觀主從來沒有提過。   “師父,發生什麼事了?剛剛我好像聽到山中野獸的叫聲,可是我出門一看,霧太大了,看不清,我就又跑回被窩裡麵去了,大姐二姐三姐正在做飯,今天吃...”   排名最小的小道姑,頭別道簪,身穿道袍,腳踩道履,像隻山中百靈一樣,一直在觀主耳邊嘰嘰喳喳。   四姐妹年紀尚小,紫氣觀不能無人接管,老觀主離世之前便硬拉著新任觀主接替了紫氣觀觀主之位,同時,也讓四姐妹拜在了新任觀主門下,畢竟是一年之內至少有三五波香客上山入觀求簽問卦的大道觀,豈是光明寺一個無人問津的落魄寺廟能夠比的。   雖然新任觀主不情不願地接任了觀主之位,但是對待四姐妹,如師如父一般,從不藏私,即便是自己的劍道絕技,修行領悟,也不落分毫地傳給了四姐妹,隻是如今四姐妹不過二八芳齡,哪裡能學會觀主的成名絕技。   紫氣觀與光明寺雖然隔穀而望,但是從無往來,相傳,佛門高僧東遊傳法,至此地而歸,是因為在這裡遇到了九位道門真人,佛門高僧與道門真人鬥法,贏四輸五,不得不在此止步。   雲霧散去,秋高氣爽,天地重現光明,新任觀主站在山巔高處望向峽穀對麵的山巔高處,旭日東升,隱隱看到一個人影站在對麵山巔之上,猶如出水蛟龍,正在餐霞飲露。   一行三人見識過了神仙山,蓮花山的美景,乘船繼續北上,聞名天下有著北地一絕之稱的大棘城雪濺香還等著李子歸謝東山兩人細細品味,這一次,雖然沒有見識到上古兵聖留下來的兵法韜略,但是謝東山的七品煉神境愈發圓滿,再加上叫墨玉的女子一舉突破,成為三人中第二位七品煉神境大宗師,可謂是喜事連連,收獲頗豐,隻剩下一個沒心沒肺的李子歸,毫無寸進,眼中隻有叫墨玉的女子,或許在李子歸眼中,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守著心中之人,至於其他事情,都不重要。   龍虎山   天師府   道門四派天師真人齊聚一堂,大修道藏,可謂是道門千百年來一大盛事,再加上執筆之人是冠絕一甲子的天下十絕色之首,為這次道門盛事添了不少風采。   衛夫人自幼練習書法,有個習慣,吃墨。   古墨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鬆枝,油脂等材料中提取煙塵製作而成,古墨按照材料可分為幾種。   鬆煙墨,用鬆枝燒煙製成。   油煙墨,用桐油,麻油,豬油等燒煙製成。   彩墨,用五色,十色顏料製成,色澤典雅,不易褪色,用於繪畫,修繕書籍,批改文卷等,但是彩墨隻相當於顏料,不算是真正的墨。   青墨,茶墨,用油煙,鬆煙添加其他色澤原料製成,墨色含黛黑,茶褐色,用於特殊效果的書法,繪畫。   再和墨,用退膠的古墨搗碎後再摻入新的色素重新製成,墨色醇厚古雅。   藥墨,用油煙,阿膠為主要原料,加入金箔,麝香,牛黃,犀角,羚角,珍珠粉,琥珀,青黛,熊膽,牛膽,蛇膽,豬膽,青魚膽等,製成墨錠,可用於書畫,亦可內服或者外敷,具有清熱,止血,解毒等作用。   蠟墨,用蠟為黏結材料,可直接在紙上書寫塗畫,色澤烏黑,不褪色,耐水性好,是拓刻碑文專用之物。   古墨全部采用手工製作。   主要工序有煉煙,和料,製作,晾乾,描金。   煉煙,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鬆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鬆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製火候,風力,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和料,是先將膠用文火融化,然後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反復錘敲達十萬杵,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製成坯料。   製作,將坯料按規格搓成渾然無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形,可以製成各種形狀,墨麵之上也可以印上精致的圖案,文字。   晾乾,墨成形之後需要晾乾,有平放,入灰,紮吊三種方法,平放晾乾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乾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復平整,晾墨需要的溫度,濕度需要嚴格控製,風力過大,濕度過大,都會導致墨內水分不均勻,以致於產生碎裂紋,溫度過大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質。   描金,墨乾燥後,還要將墨麵之上的款識紋樣作描金添彩處理,一般以上金色銀色為主,故名描金,描金要求光亮,整潔,色層均勻,描金的作用,不僅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濕潤度。   衛夫人最喜藥墨,是因為藥墨之中摻有藥材,不僅字體生香,而且還能化而食之,王右軍自幼跟隨姨母衛夫人學習書法,也染上了這吃墨的習慣。   道門四派大修道藏,當然少不了文房四寶,而且還都是龍虎山天師府從四處籌備的佳品,除了各種上品墨錠,還有江南特有的上品宣紙,北地狼毫,紫毫,鼠毫,鹿毫,以及天下十大名硯之四。   按照材質區分,硯可以分為泥硯,磚硯,瓦硯,石硯,瓷硯,玉硯,金硯,漆硯,八種,各具特色,再按照產地區分,又可以分為許多種,龍虎山天師府籌備的四種硯臺分別是當地著名的龍尾硯,百越之地難得一見的端硯,西涼獨有的洮硯,萬裡黃河特產的澄泥硯。   除了澄泥硯是用膠泥製作而成,其他三種硯臺皆是石硯。   龍尾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其質堅麗,嗬氣生雲,貯水不涸。   端硯,研墨不滯,發墨迅速,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筆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乾,故有嗬氣研墨之美譽。   洮硯,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嗬氣成珠,發墨迅速,不損筆毫,儲墨長久。   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女子肌膚一般,而且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迅速,不損筆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   縱觀古今名硯,大多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便是硯與墨合。   硯與墨合,而出佳硯。   墨與紙合,而出優墨。   紙與筆合,而出良紙。   良紙,優墨,佳硯,再加上人筆合一,書法自成一體,冠絕一甲子的天下十絕色之首,衛夫人,道門四派大修道藏,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一件流芳百世的千古美談。   龍虎山天師府老天師正在閉關修煉,證道飛升,不知何時才能出山,恐怕無法親眼見證這一盛事,幸好的是,老天師早已經將道門典籍全部交付給新任天師,張驕,而這位先天有缺的新任天師,也幸運地遇到八百裡雲夢澤吞吐天地之機,這先天之缺已經徹底補上,而且一步邁入了七品煉神境,淩空虛蹈。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縱然是七品煉神境,恐怕也看不出這福禍之間的大道變化吧,七品煉神又如何能稱得上真正的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今年這個秋天,天下太平,無災無禍,五穀豐登,碩果累累,百姓忙完秋收之後,又可以借著秋高氣爽之際,遊山玩水,登高望遠。   隻是遠在他鄉的遊子被這秋天肅殺之意感染,滿懷淒涼。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距離瀚海帝國北伐鮮卑段氏的日子越來越近,鮮卑段氏三兄弟如今浪跡天涯,遠離家鄉,想起風花雪月的段王爺,不知心中是否也有幾分淒涼。   老大十年前不知所蹤,老二老三跟隨五千王帳親衛北上,協助慕容元雍平定鮮卑宇文之亂,其餘女子除了段珞瓔之外,都已經嫁做人婦,段珞瓔也離開了令支,如今,王府隻剩下段王爺與一眾妾室。   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般,王府隻剩下老人,年輕的侍女丫鬟都已經離開了,不是自願離開的,是被段王爺硬生生趕走的,不走都不行。   段王爺昭告天下,瀚海帝國北伐鮮卑段氏的消息算是正式傳到了所有百姓耳中,一石激起千層浪,過慣了太平日子的百姓哪裡會想到大戰一觸即發,生死存亡之秋,該當如何選擇。   段王爺沒有逼著全城百姓陪著自己殉葬,甚至王府親衛也可以自行選擇去留,但是,出乎段王爺的預料,鮮卑段氏三十萬百姓,居然有半數選擇留守,自願為了家鄉而戰,隻要段王爺一聲令下,人人皆可披甲上陣,與瀚海帝國北伐大軍拚個你死我活,尤其是都城令支十萬百姓,大多數都選擇留守都城令支,為了腳下這座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城池,寧願戰死,也絕不後退一步。   鮮卑段氏百姓,其誌昭昭,其行烈烈。   九月初九,重陽佳節,登高望遠,遍插茱萸。   令支城外的山上卻是一片縞素,上萬座石碑拔地而起,刻著一家老小所有人的名字。   墓碑空墳。   鮮卑段氏百姓,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段王爺也沒想到自己的百姓居然如此抉擇,江湖傳聞段王爺最喜風花雪月,不諳軍政之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其實並不為過,但就是這麼一個王爺,居然得到了大多數百姓的誓死擁戴,遙想三十年風風雨雨,段王爺不過是少收了兩成稅,多嫁了幾個女兒,至於軍政之事,確實一般般,不然的話,也不會讓慕容元雍一個外來人當這個大將軍。   段王爺沒想到會是如今這個局麵,想起慕容元雍曾經說過的那句話,感慨萬千。   民心可用,民心可依。   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自然感謝段王爺,自然生死相隨。   瀚海帝國天王季龍,權高位重,向來以武立國以武治國,威嚴震懾四海八荒,到頭來,瀚海帝國朝堂之上依舊是各自為政,黨同伐異,隻有表麵上的和氣,私底下卻隻為自己的官帽子發愁,若是瀚海帝國麵臨如此形勢,瀚海帝都的百姓會不會如此抉擇,與天王季龍風雨同舟,同生共死。   不去想瀚海帝國如何,鮮卑段氏眼下局麵就夠段王爺忙的,既然百姓不願離開,難道段王爺還能硬生生將百姓逼走麼?王府之中的侍女丫鬟才有幾人,都城令支可是有十萬百姓,難道要挨個見麵,挨個聲言俱厲,挨個逼走麼?難不成還要將戰刀架在自己百姓的脖子上?   走不走?   不走就砍?   既然鮮卑段氏百姓如此抉擇,那麼段王爺隻能按照如今局勢謀劃接下來的布局,瀚海帝國北伐鮮卑段氏,如同以石擊卵,鮮卑段氏絕對不是瀚海帝國的對手,再加上城中數萬百姓留守,段王爺必須想出一個萬全之策,即便不能保住所有百姓的性命,也要讓更多的百姓活下來,不能為了自己白白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