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劉華妃吹耳邊風吹生變局 朝堂上這一番爭鋒,劉華妃一派未討得便宜,本想借欽差所持便宜行事之特權把事辦了,把水攪渾。怎料得李秉文連夜趕來京城求援,李兆林接招出招環環相扣,讓事情變得更復雜。 劉國安和劉世忠兩人麵麵相覷,商量下一步該怎麼辦?今日在朝堂上,眾大臣意見不一,綜合來看,要定阿拉那嵐死罪,他們需要罪證確鑿。劉國安在離開涼州之時叮囑劉知遠務必坐實人證,想來這幾日便有結果。 李唐王朝匡復以來,皇帝逐步削弱武氏家族在軍中的勢力,武氏子弟任文職偏多。聰慧過人的劉華妃看著這個機會,一陣又一陣吹著枕邊風,把自家親眷一個個安放在兵部、禦史臺這些武氏禁止任職的位置。 劉華妃是酈水郡人,出身卑微,但美麗動人,能歌善舞。她在銅鞮令袁暐的幫助下,巧遇聖上,懷上龍子。開元元年,劉華妃進入長安,參加親蠶禮,深得陛下恩寵。開元十二年,她被冊封為華妃,位列三妃之一,其他兩位分別是惠妃武氏和麗妃趙氏。劉華妃在後宮中兢兢業業,早些年她苦心經營為父兄某得入朝為官,隨著自家在朝中羽翼不斷豐滿,她所出皇子李翀今年已滿十歲,也到了冊立太子的年紀,劉氏正想盡辦法為子謀福,她不容許武氏借營救阿拉那嵐一事拉攏突厥。 三位妃子中的另外兩位,趙麗妃開元十四年英年早逝。武惠妃武氏明麵上不在軍中任職,暗地裡與李兆林交好,看中了突厥兵強馬壯,武氏一族為了輔佐武惠妃之子昌王登臺子位,正全力以赴保阿拉那嵐。 冬季寒風從關外刮到關內,悠悠長安雪花飄飄,落雪籠罩著三大宮殿群,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合稱為三大宮殿群。太極宮居首,皇帝在此議事,是太後、陛下的寢宮。大明宮主豪華,武惠妃憑她豪華的出身居於此宮,大明宮上清殿是她的寢殿。興慶宮主秀美,與劉華妃秀外慧中的特點極為相配,她的寢殿位於興慶宮夏瀾殿。 劉華妃命宮女提前用碳火把宮內烘得暖洋洋,圍爐煮茶,再配上些小點心,一邊聽雪落下的聲音,這確實愜意。隻不過這份愜意是刻意為皇帝準備的。劉華妃打聽到欽差劉國安已返回京城,而鎮遠軍還在涼州,就覺察到此事並未如她意。她需要盡快見到聖上,再添一把火促成此事,這就備好了圍爐煮茶等君來。估摸著早朝快結束了,劉華妃束發換上醒目的紅色裙裝,來到宮內一處觀景臺開始翩翩起舞。陛下下朝途中一抬頭便能看見這處觀景臺,她這身惹眼的紅色衣裙就是今夜請君來的意思。 今日朝堂之事未決出個所以,影響了皇帝今日的心情,下朝途中看見雪中那一抹紅色翩翩起舞,引起了皇帝的興趣,他朝著興慶宮走去。 “雪中有佳人,嬌容絕紅塵。神若春湖水,眉比春岱山”皇帝站在雪中即興吟詩一首。 “臣妾參見陛下,陛下萬福。”劉華妃向皇帝行禮。 “愛妃免禮。”皇帝笑吟吟看著小臉通紅的劉華妃,“進屋去吧,愛妃的臉凍得紅撲撲了。” 屋內暖洋洋的,皇帝搓搓手,喝上杯暖茶,心中舒坦不少。“愛妃今日好雅興,天寒地凍的時候跳舞。” “臣妾故鄉常常下雪,來京城這些年很少碰上下雪,今日這場雪,憶起鄉愁,就想跳支舞。”劉華妃邊說邊給皇帝抵點心。 “這點心吃著除了往日的可口外,還帶著暖暖的溫度,比往日更可口”皇帝誇贊著。 “近日天寒地凍,臣妾便拿來小爐子,烤一小會兒。”說著說著,劉華妃深色一變。 “愛妃可是有啥心事”皇帝看出了劉華妃似乎有話要說。 “臣妾想起了鎮遠軍將士,聽說國安和知遠在前線擊退了叛軍,也不知可否受傷。這天寒地凍在外行軍,苦了他們和眾將士。”說著說著劉華妃聲音越發煽情。 “國安已回京,今日早朝還見上了,並未受傷,朕已嘉獎其功。知遠恐要等處理完突厥使團進京和突厥公主一事方能回京,等他回京朕再行褒獎。”皇帝以為劉華妃是想替親屬邀功。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臣妾替國安和知遠先行謝過陛下”劉華妃一改憂傷的神色,笑著行禮謝恩。 皇帝又吃了幾口點心。 “突厥使團要進京嗎?突厥公主又是誰?”劉華妃一邊起身一邊閑聊。 “國安此次前去涼州調查叛亂主謀,抓住了早年嫁給涼州副將為妻的突厥公主,欲將她七日後問斬。公主的哥哥作為受降使臣已到涼州城外,遞交受降文書,前來求和。今日早朝朕和眾臣商議此事許久。”皇帝語氣變得深沉。 劉華妃近身給皇帝揉揉肩放鬆放鬆,她說:“突厥既已戰敗,那為何不直接殺了這突厥公主以告慰我大唐死傷將士?即便殺了她,料想那突厥也不敢造次。還可以殺雞儆猴,下次突厥再想造反就不得不考慮這個後果,其他的西域異族看到這個結果也得對我大唐敬畏三分。” 皇帝握著劉華妃的手,示意她別按摩了,說道:“此事沒那麼簡單,這突厥使者就在涼州城門口,當著使者的麵斬殺他妹妹,這有失我天朝之胸襟。再者,突厥公主將與我邊疆守將為妻多年,朕尚未嘉獎李副將拚死守城的軍工,就先賜死其妻,這會讓民心不穩。更關鍵的是並未掌握突厥公主是叛亂主謀的真憑實據,羌族首領已當場被殺,死無對證。” “陛下不必太過憂心,有鎮遠軍鎮守涼州,突厥變不出花來。這場平叛,我大唐軍民死傷慘重,即便真要殺這個公主,也是突厥罪有應得。”看見皇帝沉思不語,劉華妃也不再提此事。她已經從皇帝的口中得知,殺公主關鍵在坐實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