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修宰介步入玉佛寺。 玉佛寺占地麵積約十多畝,建築麵積八九千平方米。看上去就給人一種氣勢雄偉,正大光明,佛法無邊的境界。 玉佛寺建築師承宋代寺院風格,中軸線上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樓三重殿堂,東西兩側配建有觀音堂、銅佛殿、臥佛堂、懷恩堂、禪堂、齋堂等,並開設了文物室、法物流參通處和素齋餐廳,共有堂舍200多間。 步入第一進殿——天王殿,可見三扇朱紅大門,本意為“三門解脫”。過去因寺廟多建在崇山峻嶺中,廟門也稱“山門”,“山”與“三”異字同音,“三門”也成了寺廟的代名。 天王殿內正中供奉著一尊泥塑鍍金的彌勒像坐像,隻見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 其實,這位方臉大耳、胸袒腹露的笑佛源於五代時浙江奉化契此和尚。因他常持布袋,隨處行乞,故也稱“布袋和尚”。公元916年,布袋和尚在浙江奉化密林寺圓寂。因臨終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始被認作彌勒化身,後人塑像作為彌勒供奉。 彌勒佛像背後是一尊護法天神韋馱像。韋馱手持金剛杵(斷煩惱、鎮惡魔的法器),顯得勇猛威嚴,護衛著整個寺院。天王殿兩側供尊著四大天王像,佛教認為是他們分別鎮守四方天下,保護佛法源遠流長。 二進主殿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體建築,寬7間,進深5間,外觀為宋式兩層宮殿式建築,古樸莊嚴。 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兩側分別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大佛趺坐在蓮花座上,神態安詳。佛像通高4米,全身披金,使整個殿堂都顯得金光燦爛肅穆莊嚴。 釋迥牟尼佛頭頂上方的藻井上,繪述著釋迦牟降生時的裸體法相和九龍吐水為他沐浴的漩渦形條紋圖,生動有趣。 內供三尊金身大佛,正中是佛祖釋迦牟尼;東側是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西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三尊大佛的背後是一幅海島觀音的巨型彩塑。 “海島觀音”壁塑,中間手持凈水法瓶、腳履鰲魚、慧眼注視人間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她站在鰲魚頭上,漂洋過海,前往拯救解苦難眾生。觀音的兩旁倚立著龍女和善財,他們都是觀音的弟子。壁塑的外兩側,左邊是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右邊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觀音塑像上方那位雙手抱膝,麵容疲乏的則是釋迦佛出家六年後,歷盡艱險苦難時的造型。 畫麵上觀音站立在鰲頭上,四周許多善財童子正在進行“五十三參”(向53位有佛法、善知識者參學佛法),並得到觀音菩薩的教化。 大殿兩側塑著護持佛法的天神——二十諸天像,他們是帝釋天、訶利帝南、緊那羅、堅牢神、摩醯首羅天、大功德天、金剛密跡、大摩利支天、月宮太陽、菩提樹王、大梵天、散脂大將、鬼子母、韋馱天、星宮月府、四臂不動天、大辯才天、日宮太陽、娑竭龍王、閻摩羅王等。 壁塑下部是造型各異的十八羅漢像,有的平和慈祥,有的剛勁勇猛。一般寺院都把十八羅漢排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兩側,而玉佛寺把他們安排在海島觀音塑像的下邊,獨具特色。 觀音殿裡供奉著一尊明代鑄造的青銅觀音像。銅佛殿裡供奉的是明代青銅鑄阿彌陀佛像,高約3米。右手曲臂向上,作施無畏印。左手下垂作與願印,表示發願接引佛教徒往西方極樂凈土。這兩尊青銅塑像,條線流暢、神態自然,吸引大批遊人香客前來觀賞進香。 北魏青銅佛像為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所造的釋迦佛立像。 佛像上身略向前傾,高肉髻、螺發,麵部安詳慈和,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衣紋平直下垂,線條流暢。佛的背後是火焰紋背屏,上有3尊浮雕坐佛像。背屏後刻有銘文。 北朝石雕藥師佛像雕於東魏武定元年(543年),像高23.5厘米,寬11.5厘米,正中為藥師佛結趺而坐,高肉髻,臉部豐滿,雙耳垂肩。右手屈臂上舉,作施無畏印,左手手掌朝下,作與願印。下為方形底座,背後為舟型背屏,上飾以花紋;左右各有一石刻小站佛。雕像石質微黃,細膩如玉。整座雕像構圖簡潔,技藝嫻熟,是北朝石刻藝術之精品。 明代棗木觀音像通高150厘米,由整根棗木雕刻而成。這尊觀音像,身材修長,婷婷而立,給人一種飄逸的動感,美妙動人。 觀音雙頰豐潤,眉目清秀。雕刻者巧妙地運用棗木的自然生成之態,使像的身軀順著棗樹本來的變度略成弧形,觀音的頭部略向左側,給人一種動態的感覺。衣紋洗練簡潔,服飾雕刻精細,顯示了明代藝術家的聰明和智慧。 清代木雕靈駕山:佛經稱,古印度摩揭陀國有座靈鷲山,釋迦牟尼曾多年在這裡弘揚佛法。這座木雕高約2米,山巒層進,怪石嶙峋,佛、菩薩、羅漢、天王等佛像分布各處,有的騎獸,有的談笑宴坐,有的讀經論道,形態各異。整個塑像塗抹金粉,光彩奪目,反映出清代木雕工藝的出色成就。 第三進為方丈室。匾額稱“般若丈室”,般若,意為智慧,丈室,世稱方丈,意為一丈方地,容量無限。正麵墻上掛著禪宗始祖達摩畫像,方丈室樓上即是玉佛樓了。 全寺建築布局整齊,結構精巧,金碧輝煌。 天修宰介知道,在玉佛寺裡,珍藏著許多珍貴的佛教經典和文物。 而就在玉佛樓裡,珍藏著(乾隆版大藏經),共178函,1662餘,7168卷,還有民國時期影印的宋代《磧砂藏》、《頻伽藏》(即《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還有來自日本國的《大正大藏經》和《續藏經》及《藏文大藏經》)等。這些卷帙浩繁的藏經,都是極為珍貴的佛教經典。 玉佛樓大殿正中供奉的即是慧根法師請回的玉佛坐像,像高1.92米,重一噸,由整塊白玉精雕而成,玉質細潔,造型優美,為釋迦牟尼的法相。佛身上裝貼的金箔和鑲嵌的寶石,光彩奪目,係信徒們所捐。 遊客到此,無不贊嘆玉佛雕琢,巧奪天工,精美絕倫,舉世無雙。 玉佛兩側櫥櫃內,珍藏著清刻《大藏經》七千餘冊。 寺廟西側臥佛堂內,供白玉臥佛一尊。 此為慧根法師請回的另一尊玉佛,長96公分。紅色佛龕中,佛祖如來,側身而臥,右手支頭,神態安詳,這是釋迦牟尼80歲圓寂像。 1989年,新加坡信徒又贈一尊大臥佛,長約4米,就供在對麵。 天修宰介,隨著參觀信眾移動腳步,最後就來到這白玉臥佛像前,立定不動。 “臥空先生,玉梵之院”,當在此即也。 當天修宰介剛立定不久,一個聲音從他背後響起:“佛門凈土,猶撫不平施主熊熊爭鬥之心啊!” 天修宰介倏地轉身,卻見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僧人,修眉長目,麵色平和,一手拄竹杖,一手豎掌胸前,一雙湛然清明之目,凝定在自己臉上。 那僧人一雙龍耳緊貼腦門,顯得特別精神。 濯濯童山,戒疤歷歷,不怒而隱含威儀,儼然是一位佛法精進的神僧。 天修宰介不動聲色,打量著神僧,問道:“敢請教神僧法號?” 那僧人說:“非神非佛,衲子見我。” 天修宰介道:“我久聞佛門有無我之說,大師卻雲‘見我’。” 那僧人粲然,露出雪白牙齒:“唯無我,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所以能見我。” 見我僧一雙眼平靜注視著天修宰介:“無我相,無眾生相,無色無相,故可以觀眾生之相,知眾生心,明眾生苦,方可解拔苦難,脫修羅地獄。” 見我僧道:“我是來幫你了結塵劫的。” 天修宰介心裡一動,望著見我僧:“就在這裡?” 見我僧聞言,念了一聲佛號,道:“佛門清凈,豈忍打擾?你之了緣,當在江海之會之地,水雲布障,冤魂纏足,若不斬脫煩惱,哪得解縛?” 見我僧注視天修宰介: “十五月圓,通州灣畔。” “你想了緣的人,也想在那裡與你了緣!” 天修宰介麵色一變,睜眼望向見我僧。 卻見那見我僧不動如山,站在那裡。 而天修宰介心中,竟於無聲無息中,倏地響起一陣高拔入雲的金鈸之聲,震得他心神一晃,然後他恍惚之間,隻見那兩座臥佛,竟然由臥而坐起,並齊齊把那湛然佛目,向他投來。 他頓時就動彈不得,如受天縛。 ----------------- “為什麼是通州灣?” 事後,有人問主持大陣的安東。 安東說:“天機不可泄露。”頓了一下,他又說,“玉佛禪寺,雖在江南滬上,但與觀音大士結緣頗深。近現代方丈高僧大德,多東臺大豐南通等地江北出生者,那狼山雖居四大佛教名山之下,卻是八小佛山之首,也與觀音有甚深緣法。” “那裡,江海交會之地,正是大勢至菩薩道場,智慧海,未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