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龍行社往事:杜5爺 美髯公與大刀關勝(下…(1 / 1)

蔡老太爺見眾人全都靜下來了,清咳了一聲,再繼續往下說。   “這個原春雨,嗯,就是於右任老前輩,得到杜五爺吩咐,杜五爺他是中山先生的人啊,也是於右任老前輩最為服膺的人之一,就推薦了當時還二十歲不到的關雨東南投革命軍去。關雨東他也想有所作為報效國家改天換地乾國民革命啊。於是他就拿了他老子賣了一頭牛的錢,25塊大洋作盤纏路費,投奔南方革命軍去了。”   “因此,這小關,算是由杜五爺與於右任老前輩把他給推了一把,從關中走出來的。後來,他就考黃埔軍校了,一期生。他原來的名字,不叫關麟征,這個名字是他頂了一個人的名上來的。”   “他的故事,就這樣簡單?”白天方聽後,覺得不過癮,因為這裡麵沒有一點兒細節與情節啊。   蔡老太爺見狀,重又咳了一聲,說:“既然你們喜歡聽這些古年八十代的故事,就跟你們講講這關雨東關麟征小時候的故事。”   “關麟征據他自說,他是先在農村私塾啟的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四書五經這些內容。前麵是打基礎的,叫‘三百千千’。這是因為他老子聽了杜五爺的話,省吃儉用,讓關麟征讀書識字的。後來9歲轉到鄰村蒼溪小學接受新式教育。關麟征他調皮搗蛋啊,又愛打抱不平,因此經常被老師打手心。但架不住關麟征聰明啊。雖然調皮,但隨年歲增長,到小學高年級時,他的功課學得快,學得好。由於他愛看書,腦子好用,作文一門,特別優秀。等到小學畢業時,他考試成績已是全班第一,但因有屢犯校規之事,降為第二。當時校長就對人說關麟征:“這孩子,成器就是楊六郎;不成器就是賣麻糖。”這是說關麟征這個娃,塑造性很大啊。當時老師問關麟征長大後想做什麼,就是要看他誌向抱負。小關麟征因見戶縣城裡駐了一連兵,那位連長挎著盒子炮很是威風,因此答道:‘希望將來當個連長。’哈哈哈,後來聞名的關將軍,當初他的誌向,就是想當個連長啊。”   “關麟征15歲小學畢業後,來到省城西安,考進省立第三中學。那時鎮嵩軍劉鎮華在西安舉辦講武堂,他每次路過講武堂門口,見講武堂照壁上寫著鬥大的‘奮鬥’兩字,心裡非常羨慕。可是他是個窮學生,沒有背景,不得其門而入,隻有望著講武堂興嘆。後因家中迭遭變故,負債累累,中途輟學。那時,他就決心棄文學武,投軍從戎,希望能因此掙上錢,幫助家庭還債。   “這時,省立第三中學也有兩個學生想去當兵。他們設法弄到一封去耀縣投奔鎮嵩軍某營長的介紹信,於是就邀關麟征一起去。結果到耀縣,他們在駐軍營部遞進了介紹信,但等候了一個星期,連營長的影子也沒有見到。——原來他們不懂門道,不懂送禮,光憑一紙空文,誰來睬你?三人隻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重返西安。   “這就到了民十三,嗯,就是民國十三年。關麟征有一位叫鄧毓玫的朋友悄悄告訴他,南方,中山先生在廣州開辦一所軍官學校,秘密招生。他們弄到一張胡景翼處簽發的署名鄧毓玫和吳麟征的護照,但吳嫌廣東太遠不想去,他問關麟征想不想去廣州投考軍校?如果願去,隻要將護照上的吳改成關就行了。這一消息讓關雨東喜出望外,立即答應。他回家稟明情況,攜帶父親賣牲口的25塊銀圓作為旅費,並把護照上的“吳麟征”改為“關麟征”,從此,關雨東關誌道,這是關麟征原來的名字,就改名叫關麟征了。他們從西安步行到河南靈寶,換乘火車到了上海,在上海找到了陜西老鄉、同盟會元老於右任。於右任就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當兵?’那時,關麟征他還根本不懂什麼是‘主義’‘革命’,隻是本份回答:‘當軍官威風’。於老前輩被關麟征純樸憨厚的回答逗樂了,便向他們講了中山先生組織革命隊伍反對北洋軍閥,要搞國民革命,以及這些救國與國民革命的道理。其實,這鄧毓玫得知中山先生辦軍校的消息,就是於右任放風回去,通過人傳到鄧毓玫與關麟征耳裡的。因為他惦著杜五爺說,關中戶縣有個小子叫關雨東呢,這小子可與你‘原春雨’有緣。而要說這杜五爺,真是非凡人物,他會識人,識人極準的。據說,杜五爺懂易經,會看相。這樣,關麟征他們就由於右任給寫了秘密介紹信,縫在衣服裡,賣了輪船票南下廣州的。到了廣州,乘船到黃埔島,憑著於右任寫的紙條介紹信,入了黃埔軍校,成了第一期學員了。”   “關麟征被編為第三隊。他和新學員一起聽中山先生講演。中山先生勉勵學員不僅要做一個有高度才能的軍人,而且要做一個不怕苦、不怕死的軍人。中山先生的話,對關麟征以後的戎馬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軍事教育課程方麵,他學習了典、範、令和四大教程,並刻苦進行軍事操練和實戰演習,為以後征戰疆場奠定了基礎……”   蔡老太爺說到這裡,抹了一下因為喝茶沾在胡髭上的茶霧水氣,抬起頭,自豪地說:“這些事,我可是親自聽於右任老前輩與關將軍親口說的。”   蔡老太爺說至此,目光一黯,神色落寞地嘆了口氣,道:“唉,故人不再。於老前輩隔海相望,仙逝在臺灣,他做夢都想著能魂歸故裡啊。關將軍,則是長期居住在香港,現在也作古了。唉,英雄總被風吹雨打去,成為一段青史文字了!”   對關將軍關麟征,吳戰倒是十分了解其軍事生涯與抗戰中的赫赫戰功。   他說道:“關將軍一世英雄,是中華民族的抗戰功臣。他用兵以穩,準、狠著稱,曾是長於急襲的千裡駒師的首任師長,部下杜聿明、鄭洞國,劉玉章、覃異之、張耀明,皆一時之名將。關將軍他是黃埔一期生,當年十二月畢業,從行伍中一級級升上來,用四年時間,在1928年升至陸軍第十一師步兵第三十一旅第六十一團團長;次年任新編第五師副師長。“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年,關將軍在1932年升任第三十六師師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任第五十二軍軍長,參加臺兒莊大戰,重創敵軍,升任第三十二軍團軍團長;1939年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後,他於1947年接任老蔣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49年,更被任為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但他是一個知道歷史大勢的人,能激流勇退,在歷史重大關口,選擇退出軍隊,到香港做了寓公。值得一說的是,後來老蔣重用土術係陳誠,關麟征鬱鬱不得誌。但在得知老蔣去世後,他還特地帶了妻子從香港到臺灣,吊唁老蔣這位當年‘校長’。時人稱關將軍,‘忠義無二’。”   蔡老太爺點頭說:“關將軍愛國,抗戰。他說,‘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晚年的關將軍對自己的戎馬生涯頗為自豪。在臺兒莊戰役之後,當時日軍名將阪垣征四郎不無欽佩地說:‘關麟征的一個軍應視普通支那十個軍。’對於軍人,還有什麼比敵人的評價更值得驕傲?關將軍素有秦隴俠士的粗獷豪邁之風,性直如火,對同學熱情爽朗,對師長則忠恪恭謹。他當年與徐向前、陳賡、宋希濂、李默庵、黃傑、張耀明諸同學朝夕相處,情同手足,交稱莫逆。後來關將軍在香港逝世,時任國防部長的徐向前元帥親自發去唁電,悼念這位當年黃埔校友。一時兩岸黃埔名將,吊唁之電交相馳集香島,亦現代史上一大奇觀,極為哀榮。……唉,恐怕沒有幾人知道,他關將軍關麟征,是我‘神州龍行社’中人,花名‘大刀關勝’也。此亦應是我社史上需要大書一筆的英雄人物。”   蔡老太爺說至此,復一嘆,“‘大刀關勝’啊……還有,孫立人將軍,嘿嘿,孫立……人啊……”蔡老太爺忽發高音,唱了一句戲文,“‘我手執鋼鞭將你打……’”然後蔡老太爺喃喃自語道,“‘地勇星’‘病尉遲’孫立……‘小尉遲’孫新……”蔡老太爺的語調低沉下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臉色黯然,神情感傷。   蔡老太爺搖搖頭,低聲道:“不說了,不說了……有些事,還是留待以後再由青史細寫吧……”   蔡老太爺最後望向大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愛國救亡打鬼子,當年,我們的前輩與我們這一代,都有我們的付出,有我們的故事!現在,該輪到你們這新一代傳人,當該有新一代傳奇,新一代青史書寫了!——可不是嗎?”   蔡老太爺嚴肅望著吳戰,低著聲音望著大家問:“神州弟子今何在?”   安東等眾人聞聲不由神情俱一震,挺了挺胸,低聲而有力地說道:   “龍的傳人有吾輩!”   蔡老太爺聽著大家回答,滿意地笑了。   蔡老太爺的笑容如同一朵盛開的傲霜菊,開得花滿,開得花極盛。   蔡老太爺竟在大笑中,臉如菊花含笑而逝。   -----------------   蔡老太爺他作為“獄神”當年在上海灘,在獄警生涯中,自有他的故事與諸多傳奇,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鎖在心中,隻是向大家講了一個關於神州龍行社裡一個花名叫‘大刀關勝’的社友的一些陳年軼事,還隱略一筆帶過,提到“美髯公”與“病尉遲”孫立、“小尉遲”孫新這些社內“水滸傳”中人物花名代號,似是有所暗示,給人留下線索。   他希望後代有人記得關將軍等人抗戰武人的故事。   因為他知道,他的外孫,將和眼前這一群新一代的“神州龍行社”中人,要去江北,迎戰大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