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軍把泉灣吵醒噠……(1 / 1)

奔出東洋沖 劍夫子 2391 字 2024-03-17

娘子軍把泉灣吵醒噠   ——遠逝的故鄉之泉灣記事①   作者劍夫子   【寫在前麵】   “水是故鄉清”,對於故鄉的兒女——尤其是遠離故鄉的我們——來說,它不僅是一句熟語,更是一根讓人心靈顫動的琴弦……   ★養女要嫁風自洞,落雪下淩手不凍……   “遠逝的故鄉”中有一篇《風自洞的洞》,講(gang)到“泉灣”,唐弟兒看後留言,希望為泉灣專門寫一篇。唐弟兒是我的屋後鄰居,一中畢業後穿上橄欖綠,走進軍營,走向天涯海角的海南。前幾年,作為軍轉乾部,轉入CS市政府——我自然理解唐弟兒的情感。   從我呱呱墜地到離開家鄉,二十多年裡,我的五臟六腑,享受過泉水的滋潤;我所用的衣被,充溢著泉灣的溫馨。   他也跟我一樣,在其心靈深處,也許是寧靜的夜晚,也許是一個不經意的時刻,泉灣水總會從心田裡緩緩地流過。   ★張家界人都曉得,東楊沖(東嶽/楊柳)裡有個卓家坪,卓家坪有個風自洞,遠遠近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再往下說起小地名,名氣最大的還是泉灣。泉灣屬於老11隊,是隊名也是地名,地因泉而得名而出名。說到泉灣,那真是窗戶裡吹喇叭,鳴(名)聲在外。不過,人們講到它時,往往不是講這個“碼頭”(地盤),“跑紅”的是這兒的泉水。   猶如現在的當紅明星,擁有無數的“粉絲”追捧,套用現在的時髦說法,應該叫“泉粉”,回想當年,我也曾經是它的小粉絲。   泉灣是偏僻的,還有一點神秘。孟子講“天時地利人和”,泉灣沒有“地利”,甚至有些偏僻。它在村子的西部邊緣,要去大隊(村)開會或者看電影,還很是有一些遠呢。跨過因泉而成的溪溝,就踏上了大巖村的地盤。   卻說涼亭西邊是文家坡,其山麓立一石壁,壁根自生一洞。聽說大旱時,曾有探險者從洞口進去,是否有所發現?不得而知;也曾有傳聞,說有人曾經看到,在朦朧的月光下,有犀牛從洞裡溜出來,偷吃溪邊的麥苗。這就為美麗的泉灣,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家鄉毗鄰武陵源,同屬喀斯特地貌,有洞並不奇怪,關鍵是洞裡有水;有水也不奇怪,關鍵是洞裡的水常年不絕,最奇的是它的怪脾氣。   泉灣的脾氣確實怪,就像上十歲的孩子,有著強烈的逆反心理,專門和大自然對著乾。夏天你熱,我就涼;冬天你冷,我就熱。也許正因為它的怪牌氣,才引來無數粉絲捧場。   泉灣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哲學意味的矛盾。它毫無區位優勢,人氣卻又超級旺!女人喜歡它,男人感謝它。假如你問為什麼,且聽我慢慢道來。   家鄉曾有民謠:“養女不嫁陡溪口,樅毛筢筢不離手;養女不嫁卓家坪,稻草煙兒熏死人。”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老家的男人就糟糕了,豈不都成了“快樂的單身漢”?   幸好還有泉灣來幫忙,請聽民謠的煞尾:“養女要嫁風自洞,落雪下淩手不凍。”——這自然是劍夫子杜撰的,確屬實情。因為泉灣,寒冬臘月加早春,女人洗衣手不凍;因為泉灣,男人不打單身漢。   “水寒山瘦”,這是文人形容冬天的詞兒,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但泉灣是一個另外。也許是它忽略了季節,也許知道這是隆冬,更需要送上溫暖。所以它依然一股勁兒朝外冒,汩汩滔滔,一路冒著熱氣,蜿蜒西去。那些大媽大嬸大嫂大姐大閨女,也有剛過門的新媳婦,從東南西北,四麵八方,背著衣服被子往泉灣趕,就像趕場一樣。   冬日的黎明多霧,田野一片朦朧,似乎還在沉睡。但是泉灣已經醒噠,她是被“娘子軍”喚醒的,是棒槌聲吵醒的。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黎明的泉灣,就是一個天然的超級大戲臺。偶然有男子出現,隻有兩類,一是“單身漢”的友情出演,如同唐僧到了女兒國一樣,就成了另類;二是跟媽媽“趕腳”當助手的小屁孩兒。如此龐大的娘子軍團隊,加上嘩啦啦的流水聲,此起彼伏的棒槌聲,可以媲美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泉灣的瞌睡就算再大,也被吵醒噠,於是小地方也就有了“時差”。   泉灣的洗衣團隊如同潮水,來得快也去(ti)得快,人人家裡都有一堆事,都像“包火一樣”,急到趕回去,慌天忙地逮幾碗飯,又要趕到生產隊出工。青瓦屋上的炊煙還沒散盡,到處傳來喊“二寶/三寶吃飯”的聲音,一剎那間,仿佛軍人聽到號聲一樣,泉灣裡的“娘子軍”一下(ha哈)不見噠。   喧鬧頓逝,寧靜歸來。泉灣的水不緊不慢,依照它固有的節奏,緩緩地流著。先是向著南方,而後蜿蜒西折,它的目標,難道也是星辰大海?   ★泉灣的故事,講不完;就像泉灣的泉水,永遠流不盡……(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