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沖的“礅墩”①…… ★作者劍夫子 我的家鄉,隱身在張家界的東北角的旮旯裡,夾在南北兩座大山的中間,俗稱“東楊沖”(含東嶽觀+楊柳鋪兩個鄉鎮),一條小溪剛好從中間流過,蜿蜒西去,把田野切分為不規則的兩半。 叫它小溪,其實並不小,因為另有無數支流匯入其中;叫它小河,又難免誇張一點,何況它連名字也沒有。家鄉俗名叫它“溪溝”,是“溪與溝”的組合,等於還是沒有名字,但它確實是我們最近的“母親河”。 它從我們風自洞剛家峪的大山深處流出來,沿途流經大巖村/陽鳳坪村(原名新泉),直抵東市(東嶽觀鎮政府所在地)。近東市處,曾有一座屋橋,名叫“西流橋”,姑且叫它“西流溪”,應該還是名正言順的吧? 就是這樣一條無名的溪溝,卻有許許多多小村莊散落在它的兩岸。人們田間勞作,出工收工,或者趕集訪友走親戚,還是小孩子讀書,都要過溪溝,一天好幾趟。 溪溝的流水常年不斷,橋雖有卻不多,有時還要繞很遠的路,人們南來北往,很不方便。於是,鄉親們就近找來一些大巖頭(石塊)——至少一麵是平整的,在溪溝裡橫上一排,間隔大約兩尺,窄處三四塊,寬處八九塊,讓人們從上麵踩著過去,這就是“礉礅”,是遠逝的記憶,也曾是家鄉的一道風景。 稍微有點年紀的人(比如賢堂伯伯),無論怎樣忙著趕路,隻要發現哪個“礅礅”不穩當,一定會找來合適的巖頭再搭上,還要在上邊用力踩幾下(ha),直到穩當了才放心地走開, 家鄉有一句老話,就是“溜路要快”,過“礅礅”也是一樣的。“礅礅”,本來就是自生巖頭,踩上去難免會晃動,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們走“礅礅”也不會搶路,真正的“寧停三分,不搶一秒”,多半是讓一個人先走過去,另一個人才開始走,因為如果有人突然中間停下,後邊的人無處下腳,就會掉下水。 上了年紀的人,大概還記得這樣的情景:有時候,幾個人麵對麵同時走到溪溝邊,總會很紳士地招呼對方先走;被讓的人也不再客氣,過去後說兩聲“多謝噠”才擺手告別。 假如遇上老人或小伢兒過溪溝,盡管並非“小芹”,“二黑哥”也會熱情地把他們背過去,也不管認得到還是認不到。在當年,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一排排巖頭“礅礅”,鬆動了,就會有人踩穩;沖走了,也會有人再搭。它們,串聯著故鄉的小路,也記載著淳樸的鄉情。(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