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礅墩”2…… ★作者劍夫子 每到夏天,家鄉多有暴雨,山洪暴發是常有的事。北山陡峭,當年植被稀少,裝不住水。無數條山澗的水,洶湧澎湃,爭先搶後,一齊湧入溪溝。 在一個叫巖渣子田的下頭,兩水相匯,四路相交,水麵更寬,水勢更兇。按照家鄉的習慣,應該叫“兩岔溪”,又似乎記得明哥(萬家坪/卓尚明)曾經說過,這裡還有一個別致的名字?溪溝到這裡陡然下降,形成一人高的落差,洪水來不及剎車,猛然奔瀉而下,卷起無數浪花,發出雷鳴般的吼叫聲,很是嚇人。那些“礅礅”,此時全都隱身水下,有的或許已被沖走。 有時正好放學,上百的孩子擠在溪溝的南岸,幾代人隔溝對望,望水興嘆。孩子們叫爹叫娘,大人喊著二寶三寶四丫頭,南北呼應的聲音中,透露出焦急中的無奈…… 這時候,就有幾位年輕的精壯漢子,二話不說,三下兩下,把褲腳卷到大腿根,一步一步,穩穩當當,趟過溪水,背起孩子就走。不認親疏,不分男女,從北而南,又從南返北,一趟又一趟,直到不剩一個孩子為止。 在我的記憶中,那麼多年,沒有一個孩子因為洪水而出事,算是平安保險的一個記錄,或者說是一個奇跡。 當年,我曾經也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個。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在食堂做飯,無暇顧我。那些背過我的長者——伯伯叔叔或大哥,如會大叔(卓仁會)等,多已作古,長眠於故鄉的黃土下,他們自然也不會提起,就像他們生前一樣。 但我們不該忘記。年代久遠,歲月悠悠,當年受過恩惠的人,年紀小的也已進入中年,不知是否還記得,到底有誰背過我們?神遊故鄉,眼前不時閃過他們的麵容,仿佛還能感受到他們後背的溫度。 這些平凡的故事,這些純樸的父老鄉親,像小溪一樣無名,像大山一樣無語,自然也沒有載入正史。他們,是移動的“礅礅”,同故鄉的小溪一樣,永遠流淌在我的心中…… 青山不老,溪水長流,流走的是歲月,留下的是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