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講日本社會的吸引力,僅個人觀點和感受。我們是旅行對日本社會留下好印象。家族親戚裡,我們不是第一個定居日本的。他們來得時候很苦,有的是90年代初研修生來,簽證到期黑下來,錢的吸引力。還有通過短期留學來的,定居下來。這兩種來日本的,早期都要吃很多苦,做日本人不做的工作,都是最臟最累的活。國內人基本都知道的中餐廳洗碗刷盤子,建築工地小工,工廠每日10幾個小時,農民家裡打零工。當時日本經濟狀態好,匯率可觀,一個小時的工資頂國內一個月。這就是當時為什麼很多人拚命出國打工的原因,就是太窮了。估計看我這篇文章的人多數不是窮,而是有點選擇的能力。 日本是服務型社會,製度完善的民族國家。當我們來旅行的時候,就會增加好感度分值。在日本花錢絕對是大爺,不會像在國內花錢有時也不爽。服務型社會的好處,你去政府部門辦事,去醫院看病,去公立學校上學,去餐廳吃飯,去風俗店,都是在享受服務。同樣當你在日本定居以後,你也成為社會一份子,你隻要需要賺錢,就同樣也要去服務別人。換言之,你來旅行時候的那些好感度都要變成負值,你既是大爺,也要學會當孫子。 我老公算是真正的意義的日本社會人,他要去服務日本社會。因為之前在國內混得還湊合,來得時候也拿了一家中國公司的offer滿足了高級人才簽證。但是收入相對國內減半,不再是有獨立辦公室,也回歸格子工位,心理落差很大。工作內容從腦力決策又變成體力計件,就如開篇講的從頭開始!我也需要承擔家裡全部的工作,以前找家政服務做的事情,現在都要自己動手。我要做好服務家庭的工作。不少在國內習慣於請人做事的,在日本,很少有人舍得花錢找人來替你做家務,如果你不是專門技術型人才,普通人的收入基本差不多。如果是因為老弱,生孩子,生病,港區政府有相對便宜的家政人員可以申請。我沒用過,具體什麼服務水平就不清楚了。 再說孩子一樣要去開始全新的環境。我兒子在國內的時候是能自己去舞臺上表演的性格,他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你問他一個二選一的問題,他能給你第三個答案。我們有些錯誤的判斷,認為他很闖蕩,是自信心爆棚的孩子。他的社會融入從幼稚園開始。很多人會說小孩語言能力快,半年就能適應。其實他自己要有一個很痛苦的適應過程。他因為不能聽懂老師的指令,變得東張西望,要從別的小朋友的行為去模仿!能混到前麵的人都明白,從眾心理是墮落的開始。 他在幼稚園第一個半年很慘,臉被其他小朋友撓過2次,掛了彩。日本老師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很簡單,先電話通知今天孩子學校發生了什麼事,你什麼時間留一下,雙方家長見麵道歉。每個父母看到孩子的傷心裡肯定都難過,我們不是怕事的人,沒有因為自己是外國人在異國他鄉感到自卑和怯懦。我很明確的告訴他,如果別的小朋友先出手,你一定要反擊,不能打頭,打臉!之後終於臉上不再掛彩了。 不少中國家庭的讓孩子放棄中文,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行為。以後在文化宗教信仰上再具體說這個事。他一直保持著三門語言的同時輸入,這是不少華人家庭孩子在語言上的優勢。他在半年以後才能基本聽懂簡單命令句,還要感謝有個中日混血的小朋友跟他作伴。這半年以後他的性格基本變成做事之前不是先思考,而是先東張西望! 之前我談日本教育隻是一句話概括,社會讓你認清現實,你該去哪就做好準備。現在展開講,日本社會對各種障害人士的有好度非常高,基本每個公立學校都會有問題的兒童,並且有專門的老師看護。小孩在陌生環境會出現攻擊性行為來保護自己,我兒子在初期的時候也被專門的保護了一段時間,直到完全能聽懂老師的指令。這種保護就是,老師會一直跟著你,甚至抱著你,不斷安撫你的情緒。後來他們班級又來了一個外國女孩,母親是芭蕾舞演員,父親是一個體育明星。這個女孩前期反應比我兒子還要嚴重,全班小朋友,隻有幾個沒被她打過的。幼稚園很多活動,老師不會因為哪個孩子有問題就被排除在外,例如運動會的體操表演,老師在她身邊安排的就是她不敢打的孩子,其中有一個就是我兒子。無論是什麼樣的父母,在孩子身上都得讓步低頭。經常會看到她們母女倆隔著鐵欄桿在哭泣!聽起來像監獄一樣,學校其實隻是另一種監獄而已。 大多數日本老師的服務精神讓你覺得很感動,個別人渣哪個社會裡都有。日本老師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會讓國內那些覺得教師是個有寒暑長假是個好職業的念頭都打消掉。日本老師工作時長,世界第一,數據是這樣說的。我隻講我看到的,幼稚園早上園長要站在門口迎接問好,一聲響亮的“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是檢測孩子今天是否精神的開始。有些東西雖然是虛的,但是長期存在肯定有其合理的價值。 我有個同學孩子遭車禍,脊柱神經受損,現在已經很多年了,也沒恢復還是做輪椅。他老公曾在日本工作過,我多次勸她,讓她家來日本,對孩子未來是個好的出路。 而我身邊也有離開的朋友,同樣因為孩子。這個朋友家兩個女孩,兩個都非常出眾。爸爸媽媽本身也是優秀的人,媽媽是東大的博士,爸爸是東工大的修士。他們是早期留學過來,79年的,那時候國內高等教育還沒改革,能讀到大學的都是真正的學霸。他們家的大女兒在學習是非常優秀的,本來也是準備私立中學路線,在日本的sapix塾裡的阿爾法班,日本有四大私塾,sapix是每年日本重點中學錄取人數最多的塾。阿爾法班是塾內競爭排位最好班級。太優秀的人在日本公立學校階段會很痛苦的,很難交道朋友,因為多數孩子都是自由玩耍,腦子還是在pokemo,海賊王這些玩的事情上。中國學霸家庭,很少會鼓勵孩子去玩,而日本家長帶孩子去遊戲廳打遊戲。家庭的時間分配上完全不一樣,他們沒有搬到英國之前,我們經常在一起活動。我們互相學習了很多東西。他們家大女兒在學校的不開心,自己都去找校內心理輔導老師聊天。她在理科上會問老師很多難的問題,讓老師都已經無法回答了。後來老師建議她媽媽不應該在日本。那女孩我很喜歡她,她很善良,說一件小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我們一起去滑雪,我恐高,在纜車上她一路給我講故事分散我注意力。她很能克服困難,在為了參加鋼琴比賽拿獎,可以坐著連續彈4個小時,那時候她隻有3年級。她對各種獎看得很重,跟她媽媽有關,她媽媽認為做什麼事都要做得好,要拿到獎。曾經我也是如此想的,學生時代也是一堆沒用的獎。所以我們很投緣,兩個家庭才會更多接觸。她家小女兒小提琴拉得非常好,在日本的時候全國大賽也拿獎,現在在英國也師從名門。他們離開日本的時候,也是在日本社會摸爬滾打了十幾年,日子過得在東京也算前麵百分之五的行列。我們給了他們勇氣,他們也連根拔起,為了孩子選擇了英國。他們家在教育上投入非常高,舉幾個小例子,一般的鋼琴課一節是3000到5000日元,據說還有更便宜的,他們家一節課是2萬日元以上。小提琴課分別跟兩個不同的老師上,那個英國老頭後來喜歡她家女兒學費降了,一般是200英鎊一節課,後來隻收她100英鎊。她家大女兒在英國劍橋鎮考上全國前10的中學。在學校很開心,還交了一個父親是劍橋醫生的兒子當男朋友。那個博士媽媽去英國一樣去超市打工,她混進一個當地的華人群裡,給我講講裡麵都是什麼人,都是聊些高大上的話題,不時顯擺一下自己,疫苗是我們團隊研發的,這個金融案件是我們做的,她也是一貫驕傲的人,也露出了自卑。 人類鄙視鏈形成,不斷努力當中,發現自己始終都是底層,隻能向下鄙視那些沒努力的人。且不知有時不努力不代表活得不好!
日本社會的吸引力(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