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陲篇附件②(1 / 1)

自從行星域獨立戰爭以來,冥王星域的軍事體係長期固化在防禦模式,盡管這個根據地的製造者,發展出了太陽係內最為龐大的能量星艦防禦編製,但製造者所持有的技術卻是停滯不前的。   倘若仔細分析,海王星域所占有的優勢並不強,從突破能量星艦防禦網後的近戰過程來看,突破的閃擊和近戰的持久形成鮮明對比,這意味著長期戰鬥對海王星並不有利。   但戰術挽救了一切。海王星域將軍事行動確定在冥海與太陽三星連珠的時間點,短距離和淩日偽裝為閃擊奠定了背景基礎,而裝有行星級當量核彈頭的光矩,憑借局部的強力材料實現了閃擊突破的可能,並且及時摧毀了喀戎星上的軍事樞紐,巧妙地破解並打亂了冥王星域的防禦體係,直接造成最終的失敗。   有趣的是,光矩被研製的時間段內,冥王星域的製造者也能創造自己的“巧妙之處”,畢竟冥海兩方在生理上都是同一個物種。然而,光矩本身並非是完善的設計,相比完美的強力材料武器,缺陷頗多。但是透過歷史,我們能夠非常清楚地感受到冥王星域發展的遲鈍,而那裡的製造者幾乎無力還擊。   旅行者對這兩個根據地的製造者如此的異化,擁有著濃厚興趣。不光是技術上,無論是建製體係、思想形態還是繁衍選擇上,兩個區域截然不同,屬實是難得的兩極社會材料。   在查閱所有關於冥海的資料之後,冥王星域愈發耐人尋味。從上至下,它的體製正在朝著一種固定化的方向發展,這與海王星域在繁衍選擇上的固化並非同類,前者更多呈現出“無用而可去除”固化,而後者則是婚戀關係的固定,它是海王星域等級社會的基礎。   繁雜而反復的辦事過程,從時間成本的角度來說,使冥王星域的陷入了低收益的狀態,固定化的位置並沒有適應變化的需要,若從藍星禁用資料裡找尋相應的詞匯,匹配度最高的莫過於“形式主義晚期”。85個太陽段以來,冥王星域的“發聲技巧”並無太多長進,很多技術總是自行卡住,社會的運作效率較為低下。   屆時的冥星元首在民眾中知名度相當高,從大多數有關冥海戰爭的影視資料中,都能發現他的蹤影。並不是這位製造者本身出現,而是他的各類影像和錄音,充斥著整個根據地,無處不見。而他的意識形態被下屬的製造者稱為某種精神,成為社會運作過程中的一環。   這種個別製造者絕對支配的現象,即使是體製古老的海王星域也難以企及。根據史料,海王星王庭的製造者並無實際領導權力,而是很多個被成為“家族”的分支左右權衡,這一點非常符合旅行者先前分析出的“製約現象”。   不過,冥星元首尚未做到一個更古老的詞匯——“獨裁”——而在更廣的範圍上,應該就能歸屬於“製約”的範圍內。冥王星域在性質上接近藍星早有的邦聯政體,加盟的眾多矮行星享有相當的自主權,隻是也有享有程度之分。   冥海戰爭之後,被迫逃亡鬩神星的冥星元首就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鬩神星上的製造者給予了他足夠的製約。   很有意思!旅行者由此大膽推定,製造者文明的一大必要特征,應該就是“內部製約”。